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产业新闻 > 文化产业 > 民族宗教

韵律的文字汉译佛典中的偈颂

时间:2014-06-18 08:19:28  来源:中国宗教网  作者:王丽娜
分享到:
  

    偈颂,隶属于佛教经典中的九分教和十二分教,是佛典汉译过程中被频繁使用的佛教诗体文学体裁,形似中国的诗歌。广义上的偈颂,主要包括祇夜(与长行相对的韵文,将经文要旨简颂一遍,方便记忆讽诵)、伽陀(直说的偈句)、优陀那(佛陀无问而自行开示的偈颂)3种形式。

    偈颂对中国古典文学体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变文、评弹等均有广泛影响,所以一直受到海内外学者的持久关注。回顾一下历史上对于偈颂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译佛典文体的发展变化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彼此镜鉴。

    中国最早对于偈颂的研究,主要是在“佛典翻译文学”的背景中展开的。很多著名的学者,比如梁启超、胡适、陈寅恪、汤用彤、吕澂等等,对此用力颇深,成果丰硕,有筚路蓝缕之功。他们的研究视角开阔,对汉译佛典偈颂提出了很多远见卓识。

    比如撰写于1920年的梁启超先生的《翻译文学与佛典》,就论述了翻译文学对于一般文学的影响,他尤其提出:佛典翻译促使国语实质的扩大,语法及文体的变化以及文学情趣的发展等观点。这种说法对于后来的研究影响极大,后学的研究大多都是按照这个路径进行。而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提出,汉译佛典中的长行偈颂等,促使中国文学史开创了无穷新境界,增添了新文体和新材料,偈颂可视为禅宗白话文和白话诗的前奏。还有许地山的《印度文学》,这是国内最早论述印度文学的专著。许地山提出,早期佛典通常是用散文写的,夹杂着颂体,二者并非泾渭分明。而金克木在《梵语文学史》一书中介绍了印度古典诗歌的发展情况,对佛教大诗人马鸣及其创作的偈颂体佛典《佛所行赞》的文学特质做了深入介绍。季羡林在《印度古代文学史》等著述中也对佛教巴利语文学的偈颂和《法句经》的文学特征进行了深入阐析。

    国外研究偈颂的学者里面,日本学者用力颇深,而且成果显著。比如学者前田惠学的《原始佛教圣典的成立史研究》,就从印度佛教的视角出发,依据印度早期论典对十二分教祇夜、伽陀、优陀那的内涵做了细密考证,对三者的表达内容进行了详细分类。他提出祇夜的内容有10种类型:单纯说偈型、说法说示型、内容指示型、强意反复型、随喜赞叹·称赞型、会话·问答型、法句型、结合句省略型、Geyya型和Itivuttaka型(即如是语型)。伽陀在四阿含、小部中的类型也基本是以祇夜的10个类型为依据加以分类,并对每一种类型举例说明。而齐藤隆信的《汉译佛典偈颂的研究》是偈颂研究的最新成果,考察了支谦、竺法护译经中押韵和不押韵伽陀的情况。日本学者对大乘佛教典籍中的偈颂较为关注,对于《法华经》、《金刚经》、《维摩诘经》等佛经中的偈颂都有很多研究。而西方学者关注的主要是以偈颂为载体的佛典《法句经》和《佛所行赞》,有多位学者对《法句经》和《佛所行赞》进行文本校勘和翻译整理。

    近些年来,华语世界涌现了众多对佛典偈颂颇有研究的人。著名的有台湾的印顺法师。他在《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中,汲取了日本学者前田惠学等人的研究成果,细密梳理了印度佛典文献中的相关记载,严谨考证不同论典对“偈颂”内涵表述的异同。他认为《大智度论》对偈颂内涵的阐释是较为可靠和精准的,明确提出要从词、部类、分教3个角度加以阐释,依此原则分析阐述了祇夜、伽陀、优陀那的内涵,梳理了律藏、杂藏中偈颂的表现形式。在《初期大乘佛教的起源和开展》一书中,印顺法师延续了《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中关于偈颂的学术观点。他分析了祇夜从结集偈到八众诵,再到重颂的基本发展过程。在《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师和论书之研究》一书中,他敏锐地指出有部譬喻师主要以偈颂为文体撰写佛经阐扬佛法,分析了有部法救、马鸣、世友等高僧著述中使用偈颂的情况,探讨他们对偈颂的使用与大乘佛教兴起的密切关系。

    佛典偈颂在文学表现上,具有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叙事结构。它们表达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有不同分类标准。偈颂的功能,有的概括为说理、叙事、告诫、励志4种(李立信);有的概括为代言、写心、叙事、描述、描状、引证、转承、评论7种(吴海勇);有的更扩展至说理、赞颂、叙事、描摹、抒情、言志、重复、引申、引证、讽喻、总括11类(李小荣)。

    随着佛教传入汉地,并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偈颂从形式、内容到功能,都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当偈颂渐渐为汉地僧俗所接受和阐扬的时候,禅宗、净土宗偈颂迭出不穷,并在佛教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诗偈与禅宗公案机锋就有密切的关系。不仅如此,偈颂在汉地吟唱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佛教法会仪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教徒生活起居中也都有具体表现。

    偈颂及禅门诗偈,对于中国古典诗歌影响很大,尤其是对中古时期的玄言诗、七言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典的偈颂体裁在中国得到继承和发展,诗僧及其创作的诗偈是其中华丽的篇章。诗偈的白描手法、论议特点,都迥异于中国传统诗歌温柔敦厚、意境幽远的文学特点。而在晚唐五代,甚至出现了“诗僧群”现象。

    偈颂有极强的“韵律”,甚至有学者力图通过汉译佛典偈颂的押韵与否来判断伪经。可惜目前对梵巴佛典偈颂和汉译佛典偈颂的音律、声律、韵律还研究得不够。

    目前学者对偈颂的研究,主要依据《大智度论》、《大毗婆沙论》、《瑜伽师地论》中的相关记载,但是对于偈颂内涵在印度佛典文献和其他历史文献中的相关记载都少有关注。此外,偈颂在汉传佛教发展中的整体变化,及其与中国佛教的关系等问题,也鲜有学者观照,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挖掘。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