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召村的休闲小广场。
初夏,晨曦未露,浓重的雾霭还没散去,但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雅鲁藏布江畔的西藏米林县南伊乡的珞巴族人家,已是一片忙碌了。
才召村的达瓦已经起床劳作了快两个小时,他要抓紧制作北京的厂家要提的具有珞巴风情的民族服饰。3年前,45岁的他成为米林珞巴族服饰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目前已在村里收了5个徒弟教授珞巴服饰技艺。此外,他还兼授珞巴竹编和织布技术。不久,村民达鲁来到牧场开始放牧,养了30多头牦牛和犏牛的他还意欲扩大养殖规模,争取明年能达到上百头。
与才召村一河之隔的琼林村,30多岁的珞巴族汉子林东迎着朝露,在他的“珞巴族部落山庄”里亲自为游客准备着当地最新鲜的珞巴族食材。这个集珞巴族特色的家庭旅馆与农家乐为一体的山庄已成村里的特有标志。这个有着45户188人的珞巴村庄,已经有19户家庭旅馆。
作为琼林村的致富明星,村长达娃一大早来到黑木耳和藏药采集地,与前来的收购商洽谈价格及运输问题。美丽的珞巴族妇女亚夏坐在鱼塘边看着鱼儿嬉戏,笑着与旁人说,多亏了党员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她从2012年开始养殖藏鱼,如今年收入上万,全家步入小康生活。
才召村、琼林村、南伊村,这是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的3个村庄,共居住着520多名珞巴族群众。据南伊乡人武部干事智东回忆,村民收入开始产生明显变化是在2006年,这之前,靠着伐木为生的珞巴人家年人均收入仅有2000多元,现在至少收入8000多元。其中,才召村2013年人均纯收入9611.01元,琼林村早在2012年就已成为全乡首个万元村,南伊乡也成为米林县中等以上富裕乡镇。
而在1985年南伊珞巴民族乡人民政府成立之前,珞巴人都居住在南伊沟远处的山林中,以狩猎和采集种子为生,住的是树皮屋,屋里除了一个火塘和几张兽皮外,啥都没有。当时,整个珞巴族几乎无人识字,生病只能靠巫术,从来得不到医治,整个民族的生活基本处于半原始社会状态。1978年,国家投资修建琼林村,完成第一次整村改造……
2006年,国家又再次为珞巴族群众无偿修建了独门独院的砖混水泥结构住房,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明亮宽敞的新房,村子里还修了水泥路、排水沟等,自来水与沼气也进入村民家里。2008年,面对珞巴族群众口粮不足的难题,福建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和米林县厦门援藏工作队拿出220万元,为才召村从附近米林农场购买了308亩优质耕地,并修建了水渠,教会村民使用大型农用机械……
如今,富裕起来的珞巴人家的家里都焕然一新,不仅有冰箱、电视、洗衣机等现代化电器,还有极富特色的藏式家具。只有在墙的两边挂着珞巴族熊皮帽子和服饰、狩猎弓等似乎还在诉说着不太遥远的过去。琼林村80多岁的达果老人说:“记得我年轻的时候,最富有的珞巴人也没有现在一般村民富裕。”
到2020年,西藏要与全国一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林芝地区更是提出要提前两年建成小康社会。离开南伊乡时,副乡长尼玛仁青干部满怀信心地说,照着现在的致富速度,我们珞巴人家肯定不会拖林芝的后腿,肯定也会提前进入小康社会的。
珞巴族男性的传统服装,右一男子的帽子是熊皮做的。
才召村两名穿着现代服装的珞巴族青年,珞巴族的传统服装只有在过节时才穿上。
规划整洁干净的才召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