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一眼望穿许多城市的五脏六腑,但你无法看透喀什噶尔那双迷人的眼睛。”有一位诗人这样说。喀什噶尔就是新疆喀什。
日前,记者徜徉喀什街头,感觉不够用的是自己的双眼。尤其是改造一新的老城区,让人感到欣喜。
老建筑逾百年,改造刻不容缓
喀什位于新疆西南部,古称疏勒,是一座有2100多年历史的边疆重镇,是古丝绸之路中国段南、北、中诸道在西端的汇聚点。
目前保存下来的老街区基本为17世纪前的街区形态,是我国目前惟一一处保存下来的具有典型古西域特色的传统历史街区。民居大多数是土木、砖木结构的建筑,不少已逾百年,甚至数百年。街巷纵横交错,最宽处约6米,最窄处不足1.5米,大部分地段机动车无法进入,一旦发生灾害,救援很难及时到达。加之老城区排水设施落后,排水干管堵、跑、冒、渗污水现象时有发生,浸泡导致地基塌陷,而喀什是国家地震局确定的地震高发区之一,危房情势日渐加剧。
老城区面积4.25平方公里,位于城市中心区,居住着13万人口,每平方公里达3.06万人。人口密度罕见,并且危旧房屋比例很大,保护与改造是唯一的出路。
2010年8月,《喀什市老城区危旧房改造综合治理项目方案》正式得到国家批复。确定从2010年起,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老城区28个片区49083户、507万平方米危旧房改造。
一对一设计,几万户人家不重样
公示改造方案、拆迁补偿、建房补助标准、设计图纸,多次征求意见;提供外迁安置、自拆自建、自拆统建、统拆统建多种方案;保护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格局风貌和建筑肌理,尽最大可能保持居民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一对一设计”是喀什老城区改造中的亮点之一,也是大胆之举。在修建、改建的同时,每户设计都不一样,由户主、设计、施工、街道等协商确定。有的建2层,有的3层或4层,内部装修更是千差万别,几万户人家竟然几乎没有重样的。
“由于工作细致,涉及十几万人的拆建工程,没有一起大的上访,十分平稳。背后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喀什市乃则尔巴格镇党委书记马春明说。
走在老街区,原来的窄巷子,现在是8米宽的水泥路,两边的房子错落有致,墙面为土黄色,由黄土、水泥、麦草、化学原料等混合后抹成,既有原始风貌,又坚固持久。
老房变新居,心情好得很
走进卡热•吐尔逊的二层楼,感觉像进了植物园。楼上楼下种满了无花果、夹竹桃等。卡热告诉记者:“楼是去年建的,原来是土平房,150平方米,住了15年,条件简陋。现在改建成了2层楼,水、电、暖、气,啥都有,很舒服。政府补助了97400多元,自己掏了15万多元。”
在老城改造5号片区,塔合提库力克村支部书记买买提•吐尔逊介绍说:“这条馕特色一条街,去年下半年建成。350米长的街道上,原来有60多户打馕的。现在道路拓宽了,还有3个小广场。原来90多个门面,现在有284个。原来门面房每月租金1000元,现在7000元到10000元。老百姓确实得到实惠了。”
铁匠铺街原是一排破旧黑暗的打铁铺,改造后这里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铺街。贴着民族花纹砖的墙面和装饰着民族花纹立面的高耸烟囱,讲述着铁匠艺人烟熏火燎的旧时光。
库木代尔瓦扎路上,自治区民间艺术传承人库尔班江•阿布里米提的乐器制造行比较显眼,库尔班江告诉记者:“家里世代制作民族乐器,到我是第六代。街道改造后,条件更好了。下面是商店、制作间,上面住人。现在一年纯收入五六万不成问题。我们民间艺人心情好得很。”
新疆社会科学院院长高建龙说:“城市建设关乎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人为本要体现在细小的环节。喀什老城区改造中,既美化、优化了环境,又保存了传统老城区的城市风貌、肌理。各族群众仍如往常一样穿着鲜亮的传统服装喜笑颜开,专心不二地从事自己喜欢的手工艺制作,干着自己该干的事,过着早已习惯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