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城是扎染之乡,扎染是周城人内心意识的外化表现形式之一。一件件扎染作品,无不凝聚着周城人的心血。每一幅扎染图案,都表现出他们对生活的一种理解和认识,也体现出他们对美好的人生的一种向往和希望。一块块色调协调、意蕴隽永的扎染布无不昭示着周城人的性格特征、民族文化心理。
蓝白相间的意蕴与淡泊宁静的民族性格
周城白族的扎染以蓝、白二色为主调和基础,这两种颜色在色系上均属冷色调,给人的感觉是宁静、平和、淡泊。这与白族人民传统以来善良、平和的民族性格和开放、宽容的心态是一致的。周城的扎染工艺品体现了白族人民内心的平和及对淡泊宁静的追求,反之,也可以说周城人民是用心在制作扎染,因而,他们的民族性格、内心意识、文化传统都在他们的扎染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白族扎染之所以以蓝、白二色为主调,与白族传统文化有关。白族是一个尚白的民族,认为白色是吉祥的象征,把「白」作为自己的族称。在服饰中,女子的衬衣,头饰上的缨穗及剑川、洱源等妇女的白羊皮,男子的对襟衣和包头,基本上都是白色的。「以白为美,以白为善,崇尚白色,是白族人民的普遍风尚,是他们的一种文化心理。」而青色(包括蓝色)则有希望、纯朴、真挚等意。青白结合即表示「清清白白,光明磊落」。
周城白族扎染的以蓝、白二色为主调所构成的宁静平和的世界一如他们在建筑中的淡雅格调。白族的建筑重装饰,却又能在华美与淡雅中找到平衡的支点。白族建筑多为青瓦白墙,多用青、白二色的对比来营造深远的意蕴,而青、白二色的结合又往往能给人明快淡雅之感。无论是建筑还是扎染,其实在表达白族人民内心性情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南宋诗人陈与义「意足不求颜色似」以及中国文人画中「以墨代色」的画理,同样适用于白族的建筑和扎染乃至其它许多东西。因为它们同样是基于白族人民心态的平和、生活的和谐、生命的安宁而产生的。
有人曾经这样说周城人民和他们的扎染:「若不是一个淡泊和宁静的民族,若不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是决不会有闲心和耐心来做这样一件极需耐心和细心的工作的。而现在的周城人民,正是凭着这种细心和耐心,加上勤劳和勇敢创新的智慧,一步步地走向了世界。」
此外,扎染制品的蓝、白二色通常并非生硬地拼凑在一起,相反,两种色彩之间显得过渡自然。这种过渡一方面是靠扎花时掌握针法的松紧使图案相同处有缓冲地带,另一方面是由于扎染采用植物染料,经过漂洗后,略有脱色,色彩的对比淡化,反差趋于缓和,蓝白相间中透出一种朦胧、柔美感。
当然这并不是说白族人民的性格中就没有了热情与活力。相反,白族是一个在平和中有创新和进取的民族。只不过白族人民性格特征及文化心态中平和、淡泊等似乎更为突出。历史上的白族与其它民族之间极少发生争斗,大概也与此有关。正如白族建筑中以青、白二色为基调表达了白族人民的淡泊,另一方面,白族建筑又以极重装饰闻名,但这种华美装饰并不夸张,而是在青、白二色营造的基调的映衬下显得华而不俗。
白族人民的热情与活力,希望与憧憬更多地体现于丰富多彩、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扎染图案。而他们的平和与宽容又更多体现于扎染的色彩中,这无疑是他们性格及文化的平衡性在扎染工艺中的折射和反映。白族人民将两个对立的方面和谐地统一于自己的生活、文化当中,这正是白族文化形成今日之开放、多元态势的关键原因之一。没有这样的心态,没有这样的整合能力,白族文化也不会有今天的发达和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