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产业新闻 > 文化产业 > 民族宗教

手鼓 流行与新疆地区的民族民间乐器

时间:2014-08-11 11:47:12  来源:中国网  作者:
分享到:
  

  

  手鼓 流行与新疆地区的民族民间乐器



  手鼓,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混合击膜鸣乐器。流行于新疆地区。

  结构

  鼓身扁圆形,鼓框木制,有的用多层板条烘烤弯曲定形而成,鼓口直径19.5厘米、鼓边高3.5厘米~4厘米,两面均蒙以牛皮或羊皮。将皮面预先缝在大于鼓口的圆铁圈上,铁圈用粗铅丝制作,直径21.5厘米,然后在两铁圈中穿以绳索,拉紧铁圈而使鼓皮绷紧。鼓框一侧设有短木柄,柄长9厘米、柄径2.6厘米。手鼓鼓面光素无饰,鼓框和短柄均涂以红漆。鼓棰木制,棰长26厘米,棰柄稍粗。

  类别

  手鼓是鼓中的一个大类别,是一种打击乐器。各地、各民族称谓不同,制法也稍有差别。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手鼓乐器。

  其中“达卜”是维吾尔、乌孜别克、塔吉克等族的手鼓,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语称“纳格曼达卜”或简称“达卜”。鼓身扁平圆形或八角型,单面蒙羊皮或驴皮,框周围嵌有若干铜或铁制小铜钹,故名。直径20-50厘米不等。历史悠久,四至六世纪敦煌北魏壁画中早已出现。

  新疆手鼓

  新疆手鼓又称达卜。达卜是以其音响命名。 达卜:因敲击时发出“达”、“卜”两种音响而得名。手鼓是新疆各族人民庆祝丰收、节日的常用乐器。

  达卜早在1400年前的南北朝时就已出现,隋唐时期,达卜随西域歌舞传入内地。1759年以后,达卜列入清代的回部乐。长期以来,达卜广泛流传于民间,成为新疆维吾尔、乌兹别克、塔吉克和锡伯等少数民族的民间乐器。

  新疆手鼓

  在长期的发展中,各民族的达卜形制略有不同,各具特色,音色丰富,广泛用于器乐合奏和民间歌舞伴奏。

  维吾尔族人民非常喜爱达卜,男女老少都会演奏。在维吾尔族各种形式的器乐合奏和歌舞伴奏中,它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乐器,经常作为领奏乐器使用,并起着协调乐队高、中、低音和统一节奏的指挥作用,除可合奏或伴奏外,还能进行独奏。

  达卜音色清脆响亮,声音力度变化幅度较大,演奏技巧灵活多变,可以起到烘托各种不同乐曲情节气氛的作用。

  手鼓造型可爱,颜色热烈,能产生欢快的气氛。

  演奏

  达卜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而形成特色各异的演奏风格与流派。传统的演奏技巧主要有鼓心音、鼓边音、掌音、指音、挫音和弹音等,奏出的音响高低顿挫,形成丰富的音乐语言。

  此外,也可将达卜置于两腿之间,双手滚奏鼓边,发出如铃的乐音。

  维吾尔族:演奏时,双手“虎口”扶住鼓框,除拇指外,其余各指均可用于击鼓。手指敲击鼓面的不同部位,能发出音响有别的“咚”、“哒”之声,音色千变万化,表现力极为丰富。摇动鼓身,使小铁环撞击鼓框,亦能发出“沙沙”的音响。

  乌兹别克:演奏时,左手持握手柄,用右手拍击鼓面。在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和锡伯族,达卜通常由男子演奏。

  尤为独特的是,塔吉克族的达卜,几乎全由女子演奏,这是多年来留下的传统风俗。

  结构

  达卜鼓框木制,内缀有小铁环,单面蒙皮,各民族的达卜形制略有不同。

  达卜是在扁圆形的木制鼓框上,单面蒙以羊皮、小马皮或驴皮,鼓框内侧缀有许多小铁环而成。现达卜还多蒙以蟒皮,使发音清脆响亮。

  在维吾尔族,达卜有大、中、小型三种,面径36~52厘米。一般乐队和手鼓舞伴奏常用中型鼓,鼓面直径约44厘米,鼓框高5厘米左右;木卡姆伴奏乐队则用大型鼓和小型鼓。

  乌兹别克族的达卜,在外形、制作和奏法上,都与维吾尔族的达卜相似。锡伯族的达卜,鼓的背面设有一个手柄,拴系于鼓框内侧,鼓背用羊皮遮盖,中心留有通孔。

  塔吉克族的达卜,鼓框宽大,形制别具一格。民间多使用白杨木制的旧筛子边据作鼓框,蒙以狼皮、牛皮、小马皮或驴皮。鼓框内侧不缀小铁环,有的只在鼓框中装以3副小铁钹。演奏起来,音色低沉、浑厚,装有铁钹的达卜,音响更为铿锵雄壮。(完)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