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镇宁、紫云、西秀区交界处,在以镇宁革利乡为中心、方圆600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中,居住着一支2.3万余人礼仪风俗都非常独特的苗族同胞,自称为“蒙正苗族”,是全国苗族130多个支系中唯一一支以“竹王”为图腾的苗族支系。千百年来,他们坚信自己就是夜郎竹王的后裔,家家户户都用竹块束成夜郎竹王的偶像祭供在堂屋楼上。 以上安顺的这些独特历史和民族文化资源,不仅彰显了安顺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同时也为安顺文化与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天的《黔中大视野》将为读者展现安顺各级地方政府在保护和挖掘本土民族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请您关注。
本报记者 范灵虹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夜郎竹王文化源远流长,是我省乃至全国不可或缺的独特名片,但其丰富资源的价值仅仅局限于史学与考古研究,如何将其全方位开发成为夜郎旅游品牌,激活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让当地百姓享受到历史资源的红利?这已成为夜郎竹王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全新课题。 近日,夜郎竹王文化保护与开发专家献计座谈会召开,专家们论道镇宁,为夜郎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提出一系列新思考。 忆往昔 夜郎竹王文化之“根”在镇宁 据《后汉书》、《水经注》、《华阳国志》等多部史书记载,关于竹王的传说早在1600多年前便兴起,南朝宋史学家范晔,阐明了古夜郎国的地理方位就在黔中。 贵州省17个县(市、区),约30余万竹王后裔,少数民族代代传承着祭祀竹王的习俗。请竹王、供竹王、竹王陪祭是成年男性一生中的三件大事,妇女则用两块竹片髻在头顶上,以示对竹王至高无上的崇拜之意。 镇宁江龙镇、本寨乡至今发现不少古遗址、遗物。江龙镇猛正有“竹王祠”、“活人坟”墓群古遗址;杨柳村有“竹王城”、“孟获洞”遗址;干坝村有“竹王坟”;本寨乡蜂糖村有古人刻在大石头上的“古夜郎天象图”及文字符号,古人立在蜂糖大坡山脊上不认识的“天书”;在蒙正苗族中,还传承着夜郎王多同自制的夜郎王印和汉代朝廷颁发的一枚县印。 看今朝 悉心传承夜郎竹王文化 近年来,镇宁县各单位与夜郎竹王文化研究会,在悉心传承竹王文化方面,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2007年,邀请北京文物局专家对王印的材质进行断代鉴定,证实夜郎王印为汉代文物,并邀请上海专家林国恩先生共同破译夜郎王自制王印上的文字、图案及符号,夜郎王印填补了贵州古代史研究的空白。随后夜郎王印、夜郎王像著作权、商标权均已纳入法律保护。 同年,镇宁蒙正苗族“竹王崇拜”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在2011年,被评选成为安顺市八大民俗之一。镇宁蒙正苗族“竹王崇拜”至今已成功举办8届,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日,夜郎竹王后裔会向人们展示蒙正苗族神秘的历史民俗。 2008年镇宁县委宣传部创作的镇宁旅游形象定位策划为《竹王之城,王印之都》;2009年,镇宁夜郎竹王文化被列入《安顺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十大组团之一;随后提出建设“夜郎竹王文化旅游园”和将“夜郎竹王节”打造成夜郎文化品牌的规划。 望未来 塑造夜郎竹王文化品牌 黔中少数民族世代悉心传承夜郎竹王文化这块瑰宝,也正是由于这份不可亵渎的敬仰,使得夜郎竹王文化品牌资源的价值持续停留在史学与考古研究层面,无法激活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 而今,湖南新晃、重庆万盛、四川等地均展开了“夜郎归属”的争夺战,如若按兵不动,则难免落入边缘。 “我们要摒弃地域偏见,克服狭隘的民族观念,不争论夜郎是什么民族,怀揣一颗尊重历史的心,将重点致力于共建夜郎文化品牌。”镇宁自治县夜郎竹王文化研究会会长杨文金如是说。 贵州省经济文化促进会会长、贵州省核心专家龚晓宽认为,即将在安顺举行的2015年全省旅发大会,将会为镇宁创造千载难逢的机遇,因此,应该系统地研究镇宁夜郎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利用夜郎文化设计旅游景区和旅游项目。 贵州民族大学教授、民革贵州省委常委、国际国内公共协会秘书长齐新潮建议,将打造夜郎文化品牌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同时建议成立“贵州夜郎文化品牌战略推广办公室”,统筹实施贵州夜郎文化品牌的塑造、推广及其相关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与打造。 镇宁自治县相关单位负责人认为,此次座谈会专家们提出的诸多良策,是推动夜郎文化品牌塑造的重要力量,下一步将考虑按照文化产业规划,制定相关的具体实施规则,以此打造夜郎竹王文化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