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月24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召开“曲曼遗址与新疆历史文化教育”研讨会。疆内外专家学者纷纷围绕曲曼遗址考古新发现、学术价值和对当前我区历史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发声。曲曼遗址考古发现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在告诉人们:人类文化只有在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中,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和延续。今日,本报刊发研讨会论文节选,以便读者深入了解曲曼遗址考古发现及其重要意义。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巫新华
本次考古发掘发现的许多文化现象,目前看来均与拜火教(祆教)有关。墓葬地表铺设了大规模的黑白石条,用以表达明暗光线。形制独特,寓意明确,为亚欧大陆极为罕见之文化现象。初步的16个年代数据是用由已经发掘的10座墓葬中分别提取的人骨、木质样本在美国贝塔(Beta)实验室分析得出,大致的年代为距今2500年左右。
吉尔赞喀勒墓地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曲曼村东北塔什库尔干河西岸的吉尔赞喀勒台地上,海拔3050米左右。因所在地村落名为曲曼,故又称曲曼黑白石条古墓地。墓地墓葬形制为新疆南北地区青铜时代晚期、早期铁器时代前后常见的石围竖穴墓葬。石围分单圈、双圈两种,大多数墓葬均见棚木和尸床,墓道为常见现象。特殊之处在于,墓葬地表一侧方向铺设有大面积用黑白鹅卵石摆放而成的黑白石条带。
铺设大规模黑白石条的墓地形制独特,为新疆地区首次发现之遗迹现象。石条黑白相间,相互错落,给人以强烈的明、暗光线感觉。黑白石条的铺设只位于墓葬的一端,黑白寓意明暗,考古发掘已经证明黑白石条用以表达光线。同样类型的古墓葬,调查之后又在帕米尔地区另外发现还有7处。分别位于帕米尔高原提孜那甫乡北部河谷台地、班迪尔乡塔什库尔干河谷台地、科克亚乡河谷台地等地。在如此广阔的帕米尔高原地域,目前调查发现有多处同类型这种地表明确铺设黑白石条的古墓地,表明这种铺设黑白石条的文化遗迹绝非帕米尔高原个别古代文化代表,而应该是墓葬所在时期曾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
墓地分为ABC三区,A区与B区墓葬均为带黑白石条墓葬,大部分墓葬均已完成发掘工作。C区地表没有黑白石条,墓葬发掘中多项线索表明它很可能是早期拜火教信徒的天葬台(Dakma)。发掘工作分为2013年5—9月、2014年5—8月两期,总计发掘墓葬41座。一、重要意义
1、为亚欧大陆范围内首次发现距今2500年左右的拜火教遗迹;2、遗迹规模巨大,地表表现明暗光线的遗迹现象(明暗黑白石条)清晰,分布地域特殊,且有多处,为亚欧大陆罕见古代文化现象;3、拜火教起源在波斯或中亚说,这一发现支持了中亚起源说,并有可能把中亚起源地定于塔里木盆地周缘或直接定在帕米尔高原;4、众多出土文物表明距今2500年左右,帕米尔高原作为世界文明十字路口在亚欧大陆各文明之间活跃交流中突出的无可替代作用。
二、与塔里木盆地古代文化关联的主要内容
1、拜火教教义、习俗、仪轨均与塔里木盆地伊斯兰教有承继关系。
2、塔里木盆地各绿洲居民至今仍然保留众多拜火文化习俗。
3、帕米尔高原塔吉克人是中亚、新疆拜火教文化、习俗的主要传承者。
4、古代西域崇尚的白色文化是拜火教文化广为传播并占据主导地位的底蕴。龟兹王姓白,也是受这样的文化的影响。
5、古代拜火教文化是西域最为重要的文化,太阳崇拜、拜火文化还应该是新疆、中亚古代本土文化。
6、拜火教起源阶段古代遗址的发现,表明帕米尔高原是亚欧大陆历史上各古代主要文明相互交流的主要通道枢纽,是世界各大文明相互沟通的十字路口。
三、高原拜火教考古新发现
塔什库尔干河的河谷地区是帕米尔区域古今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其环境演化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2013年黑白石条墓葬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示的文化内容明确为早期拜火教文化。而且这种文化并非帕米尔高原的个别现象,而是那个历史时期普遍存在的文化。
本次考古发掘发现的许多文化现象,目前看来均与拜火教(祆教)有关。
墓葬地表铺设了大规模的黑白石条,用以表达明暗光线。形制独特,寓意明确,为亚欧大陆极为罕见之文化现象。初步的16个年代数据是用由已经发掘的10座墓葬中分别提取的人骨、木质样本在美国贝塔(Beta)实验室分析得出,大致的年代为距今2500年左右。
埋葬方式,有拜火教天葬二次葬和一次葬。考古发掘资料表明采用一次葬葬俗的墓葬,几乎所有的入葬人体都是裸身下葬。这样的习俗也与拜火教教义要求一致,其实就是天葬最初形式的表现。同一墓地两种葬俗共同存在,与墓葬年代处于拜火教发展初期情况也大致相符。
出土器物数百件,其中以木制火坛、陶制火坛的出土最为重要。木制火坛中部圆形空穴被强烈烧灼,并存留有厚达近1厘米的炭化层,外形则完好无任何过火痕迹。烧灼由内部15粒烧红后放入的圆形石子所致,强烈燃烧的木火坛放入墓穴填土被埋后熄灭。这是亚欧大陆范围内迄今发现最早最原始的明火入葬火坛。15粒石子又为半月之数,也为一个明暗周期。均与拜火教圣典《阿维斯塔》记载习俗相符。
初步的人骨材料分析表明,这批墓葬出土人骨主要是青壮年,还有部分未成年个体。他们的体质特征与塔县青铜时代其他遗址出土的人骨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尤其是与塔县下坂地墓地、香宝宝墓地出土人骨形态上较为一致,属于欧罗巴人种的地中海东支类型。个别个体的体质特征上显示面部扁平度较大等特征,似乎与蒙古人种的混血等有关,也可能与文化交流或商贸以及人群迁徙等有关,尚需进一步的古DNA分析。这样的体质特征与当地的塔吉克族人的体质特征就有较强的相似性。多个墓葬为多人合葬墓,并存在成年女性与婴/幼/胎儿合葬的现象,两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古DNA分析。同时,在个别个体上有严重关节炎导致的骨质摩擦以及“象牙面”等古病理现象,反映当时生活环境相对恶劣。在个别头骨上发现有新疆古代居民常见的头骨穿孔现象,应与当时的风俗或信仰等有关。此外,还发现个别骨骼上有致死的砍砸痕迹,可能与特殊文化习俗或社会冲突等有关。
青铜器无损定性检测结果表明,存在纯铜、锡青铜、砷铜混杂使用现象,但以锡青铜为主。可能说明该遗址处于东西方交流通道的重要位置上,显示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迹象。出土铜器以铜镜、手镯、铜泡饰件为主。其中手镯在新疆同时代墓葬中较为常见,铜镜下部短柄带穿,则有西亚以及中亚斯基泰同时代文化特点。
动物考古初步分析表明,墓葬中随葬有绵羊、山羊、狐狸、狗、兔、盘羊、鹰等动物。随葬的动物既有完整的,也有身体的某一部位,性别有雌雄之别,随葬的羊多为未成年个体,而野生动物一般为成年个体。同时还有打磨后穿孔的羊距骨作为随葬品的现象。这些动物骨骼材料对于研究该遗址古代居民的葬俗、畜牧业经济形态、社会文化现象有着重要意义。
祭祀坑,出现以单独埋葬的鹰头骨为主的现象,表明其鹰崇拜文化特点,也与拜火教葬俗文化内涵相符。出土的竹梳子、木制弦乐器和玻璃料珠则反映出相隔万里以上距离、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实质性存在。出土方形、亚腰形片状玛瑙串饰上的三角形与变形三角形纹饰具有典型亚欧草原青铜时代文化特征,而十字形纹饰则为西亚文化特点。
出土带共鸣箱木制弦乐器是帕米尔区域迄今发现最早的木制乐器文物标本,与吐鲁番、且末等地发现的类似乐器形成对比,对古代西域乐器源流与发展研究意义重大。竖琴的首次发现也反映了同样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底蕴。
出土一批粮食作物种子标本,首次在帕米尔高原发现距今2500年左右的粮食作物标本,鉴定工作尚未完成。
出土陶器总体为圜底器,新疆常见,尤其在南疆昆仑山北缘地带青铜时代文化中多见。和静察吾乎墓地、伊犁等地墓葬中都有相近的器形。与之前做过考古发掘的帕米尔地区墓葬遗址相比较,此次出土的陶器与塔什库尔干香宝宝墓地出土陶器器形相似的较多,与下坂地墓地出土陶器器形相似的较少。帕米尔高原曲曼遗址考古发现的重要启示
新疆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田卫疆
追溯祆教,亦即拜火教在新疆境内的流变演化过程就是藉此说明:帕米尔高原曲曼遗址的考古发现充分印证了中外史书中关于新疆诸
多民族历史上曾经信仰过祆教,亦即拜火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清楚表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以及拜火教文化对于今天我们新疆各族传统文化形成演变进程的巨大影响作用。
曲曼遗址考古发现以及相关的配合报道除了深化以往人们对于帕米尔高原曲曼遗址的研究和认识,充实丰富了新疆考古学内容,并对我们深刻认识、研究新疆远古时代的历史提供帮助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疆范围内对各族民众进行了一次声势较大的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宣传,密切配合了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最近开展的围绕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发挥了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资政育人和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一、深化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全面理解
曲曼遗址位于雄奇的帕米尔高原上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曲曼村东北的一个台地上,东邻塔什库尔干河,海拔高度3061米。根据曲曼遗址墓葬遗址区域由黑白两色石头铺条状,错落有致,所以古墓葬遗址在未发掘前命名为“曲曼黑白条古墓葬”。该遗址于1990年第二次文物普查发现并建档。1997年7月由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保护范围。2009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复查。
2013年5月至9月,我国考古工作者相继对此进行了全面挖掘,已经出土文物近百件。C14测定遗址年代为2500年前。
据报道:曲曼古墓葬分布区域总面积近3000平方米。墓地分A、B两个核心区域,共有47处拜火教墓葬遗迹和100多座其他类型墓葬。曲曼古墓文物中,以木制火坛和二次葬人头骨的出土最为重要。木制火坛圆形空穴被强烈烧灼,外形完好无任何过火痕迹,烧灼由15粒烧红后放入的圆形石子所致,这些都与拜火教习俗相符。此外,该墓葬中古尸葬俗也清楚印证了这一点。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研究,曲曼遗址应系2500年前拜火教(祆教)古墓葬遗址,还涉及拜火教的起源,应是世界重大发现之一。这次考古发现在学术圈和社会各界均引起极大关注,曾被列入2013年中国边疆考古中的六大发现之一。2014年7月份,喀什地委组织相关专家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举办了研讨会,新疆电视台在“足迹与梦想”节目中专门对此进行了实况报道,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本人以为帕米尔高原曲曼遗址考古发现的现实意义应该得到足够的认识,特别提及的是,这次考古发现深化了我们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全面理解。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根据国际关系变化的新特点和新情况,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战略构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进一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党中央这个战略构想立意高远,气魄宏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国是人类创立的神奇的“丝绸之路”的故乡,新疆在贯通中西方经贸联系的古代丝绸之路过程中一直充当重要角色。6月22日,由我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天山廊道的路网”经过多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所列的中国境内22个遗址中,新疆就占据了6个。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为新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新疆时曾指出,新疆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自治区党委适时提出新疆要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战略构想。为此召开了诸多各种类型的会议,并对新疆努力贯彻落实中央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提出很多建设性布置和安排。这些部署和安排着眼于新疆的未来发展,符合新疆历史的发展轨迹,无疑是一个继往开来,充满睿智的果断选择和战略决策。
在亘古至今的漫长的新疆丝绸之路路段中,帕米尔高原担负着断不可少的重要角色,因为这里是西方商贾、使者进入中国的西大门。早在我国先秦时期成书的《穆天子传》中,就已经对雄伟的帕米尔高原作过详尽的记录,公元13世纪初,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行纪中对所途经的帕米尔高原有过精彩的记载。帕米尔高原在古代“丝绸之路”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长久以来,文史工作者对于帕米尔高原在东西方关系中的作用给予高度评价,而更多的考古出土文物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此次曲曼遗址考古新发现补充了诸多实物证据,更是从思想文化层面上宣示了帕米尔高原地区各族民众古老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同中西亚古文明之间的相互联系,印证了帕米尔在世界古文明“十字路口”中所发挥的“中介”作用。
历史文化资源是开放的新疆社会发展进步必须借助的一个重要平台。曲曼遗址考古新发现对此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说明。二、丰富了新疆“三史”宣传教育的思想文化内涵
帕米尔高原曲曼遗址出土文物极大补充了以往新疆境内居民早期拜火教文化遗物的内容。拜火教又称“祆教”,祆字从“示”从“天”,意即“天神”,是中国汉语文献对古代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译称。该教崇拜天神阿拉胡·玛兹达,以火作为善或光明的象征,其祭坛上燃烧着不熄的长明火,并有一系列祭祀圣火的仪式,故称“拜火教”。拜火教同时还崇拜日、月、土、木等。一般认为,拜火教是最早进入新疆境内的外来宗教,除了这次曲曼遗址出土发现的拜火教遗物外,之前新疆境内的乌鲁木齐、伊犁河谷等地都曾出土过祆教,亦即拜火教祭祀圣火的铜盘等文物。根据报道,此次发现中的“黑白石条”与圆形墓园等都与拜火教文化遗迹关联。其中木制火坛为亚欧大陆范围内迄今发现最早最原始的明火入葬火坛。且15粒石子又为半月之数,也为一个明确周期,这些文物均与拜火教习俗相符。所以曲曼遗址出土文物进一步充实了此前新疆拜火教相关的实物资料。
有关研究表明,新疆远古时期居民原始自然崇拜就有拜日、月、土、木等的习惯,所以,祆教,亦即拜火教传入新疆境内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一经传进就很快为当地各族民众所接受。晋唐之际,祆教在新疆各地得到广泛传播,例如《北史·高昌传》中记载:当地居民“俗事天神,兼信佛法”,这里所谓“天神”,一般认为即祆教。另敦煌出土的唐代光启写本《沙州、伊州地志》记伊州(今哈密)有火祆寺:“有素书形象无数,有祆主瞿盘陀者”,吐鲁番出土晋唐时期文书里也含有大量祆教相关的内容。唐朝当时在伊、西、庭三州还设立专门管理祆教事务的官员“萨宝”,迄五代辽宋时期,于阗等地居民依然崇信祆教。《五代史》和《宋史》中对此都有记载。
通过对曲曼遗址中出土的古尸头骨初步的人类学测量表明,该地居民与现代塔吉克人较为接近。其中墓葬M4号祭祀坑发现单独埋葬的鹰头骨所表明的鹰崇拜文化特点也证实了这一点。根据《新唐书》记载,当时中亚的康国“祀祆神”,《慧超行记》记载:“安国、曹国、史国、右骡国、米国、康国,此六国总事祆教,不识佛法,”可见祆教乃唐朝时期中亚地区粟特诸城邦的主导信仰。这也表明,晋唐时期新疆地区的祆教或拜火教应该是中、西亚地区崇信祆教信仰的商贾大量带进来的,文献里称他们“胡语诸族”,并称祆教为“胡天”。这些人将祆教,即拜火教带入新居留地,遂使新疆各族皈依之,并对各族社会生活文化习俗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我们上面列举诸多史实,追溯祆教,亦即拜火教在新疆境内的流变演化过程就是藉此说明:帕米尔高原曲曼遗址的考古发现充分印证了中外史书中关于新疆诸多民族历史上曾经信仰过祆教,亦即拜火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清楚表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以及拜火教文化对于今天我们新疆各族传统文化形成演变进程的巨大影响作用。
帕米尔高原曲曼遗址的考古发现还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人类文化的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是一个自然常态,任何文化只有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中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和延续。从曲曼遗址的发掘看新疆文化的多样性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副研究员马合
木提·阿布都外力
这个发现进一步将拜火教的发源地锁定在帕米尔高原以及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进一步证明了帕米尔作为亚欧文明的“十字路口”,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的过程中所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进一步证明了新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厚的历史底蕴。这个遗址的发掘,不仅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2013年5—9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对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曲曼村“黑白条石古墓葬遗址”进行了前期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物,并确定该遗址为2500年前拜火教的古墓葬遗址,这是亚欧大陆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拜火教遗址。这个发现进一步将拜火教的发源地锁定在帕米尔高原以及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进一步证明了帕米尔作为亚欧文明的“十字路口”,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的过程中所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进一步证明了新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厚的历史底蕴。这个遗址的发掘,不仅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对此,本人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伊斯兰教传入新疆以前,新疆有过一个较长时期的拜火教盛行的时期,这充分证明了新疆文化的多样性
当时,拜火教在新疆的影响仅次于佛教,而且其传入新疆的时间,也比佛教要早。拜火教又被称为琐罗亚斯德教,因由波斯人琐罗亚斯德在公元前6世纪创立而得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又称之为祆教。拜火教以《阿维斯塔》为经典,主张善恶二元论,以阿胡拉·玛兹达为善神之首,故又被称为玛兹达教,而以安格拉·曼纽为恶神之首。拜火教将火认为是阿胡拉·玛兹达的化身,所以崇拜火以及日、月、星辰等发光的物体,而且有祭祀“圣火”的仪式。根据考古工作者在伊犁河、天山阿拉沟等地发掘出的古塞人墓葬中有拜火教的祭台来看,至少在公元4世纪,拜火教就已经传到了天山北坡一带。在唐代,甚至有伊州(哈密)的拜火教教主前往长安朝见唐朝皇帝的记载,可见在某些地区,拜火教徒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已经作为一种政治势力而被唐朝政府所重视。而在当时的塔里木盆地周边的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地,拜火教更加盛行,但对上层社会的影响很小,主要在社会底层以及农村地区比较受欢迎,后来逐渐与当地的萨满教等原始宗教相结合,融入到传统民俗中去了。
二、维吾尔族在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以前,有过比较长的信仰拜火教的历史,这充分证明了维吾尔族宗教信仰的多元性
在历史上,维吾尔的先民有丁零、铁勒、袁纥、回纥、回鹘等多种称谓,先后受到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北方游牧政权的奴役和压迫。
742年,在当时唐朝的支持下,当时的回鹘人联合葛逻禄、拔悉密等部落,攻灭了当时统治漠北的突厥汗国,建立了回鹘汗国,统治漠北达百余年。当时,汗国主要流行萨满教和摩尼教。公元841年,当时臣服于汗国的吉尔吉斯部落趁汗国内乱,派兵将汗国灭亡。余众在各首领的领导下,向各处逃亡,其中向西迁的有三支:迁往河西走廊的被称为“甘州回鹘”;迁往吐鲁番一带的被称为“高昌回鹘”或者“西州回鹘”,建立了从包括东到哈密、西到库车在内的汗国,直到13世纪臣服于蒙古;而迁往中亚草原一带的被称“葱岭西回鹘”,它与先前抵达此地的葛逻禄部落联合起来,建立了喀拉汗王朝,后被西辽吞并。而在这些回鹘人迁入的地区,都有为数不少的拜火教徒的存在。这些回鹘人迁到各地以后,一方面保留了原先信仰的萨满教以及摩尼教,另一方面在宗教上开始与当地居民结合,将佛教作为官方宗教,并受到拜火教的影响。经过100多年的宗教战争,到11世纪初,佛教与拜火教也最终退出了和田地区。当时其他地区的拜火教,则先后在高昌回鹘汗国、西辽以及蒙元等政权的庇护下,一直到16世纪时才完全绝迹。
三、维吾尔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以后,拜火教作为一种习俗依然保留下来,并成为维吾尔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中部分内容后来还被伊斯兰教吸收,成为宗教仪规的组成部分,这充分说明维吾尔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
比如,15世纪开始传入新疆的苏菲派,就大量吸收了佛教乃至包括拜火教的一些仪规。如在清代成书的《西域图志》中,就记载维吾尔人“每年两次赴麻扎礼拜诵经,张灯于树,通宵不寐,”朝拜时还在土块里面放上火籽,点燃后置于麻扎周围,这明显是拜火教的遗留。再如,在维吾尔人传统观念中,火可以驱魔避邪,比如在一些偏远的农村,白天出殡后,主人要点灯一直到晚上,并把灯盏放在给死者净身的地方,灯盏还要从晚上亮到早上,这样,死尸有了光明,否则将永远处于黑暗之中,有些地方的维吾尔人,有人死后,有在墓地前点长明灯的习惯,时间从三天到七天不等,另外在婚礼中,新娘进门前要绕火堆一圈或者跨过火堆才能进入新房。另外,诺鲁孜节作为维吾尔族传统节日中唯一的非宗教节日被保留了下来。诺鲁孜节属于拜火教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拜火教规定的元旦,相当于春节。而在当天,有些地方要在家门口燃起一堆火,每个人都要从火堆跳过,以消除一年的邪气和灾祸,带来来年的好运,或者在火堆旁通宵达旦地跳舞狂欢,以祈福来年。总之,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相互交融的地区。新疆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新疆的文化,也是由各种文明共同编织而成的。新疆从来不存在单一的民族或者文化,即便单就占新疆人数最多的维吾尔族文化来说,也是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