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快的藏族踢踏、悠扬的彝族月琴、古老的羌笛……11月18日起,在我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以下简称“民艺节”)民族音乐舞蹈精品汇演的舞台上,攀枝花、甘孜、阿坝、凉山代表队为观众献上了一台台富有当地民族气息的大型歌舞剧。
民族歌舞如何编排才能更合现代观众越来越“刁”的胃口?
□寇敏芳 本报记者 李思忆
疑惑:民族舞蹈缘何看不懂了?
“有些舞蹈意境确实不错,但好像看不到太多的民族文化内涵,即使有,我们普通观众也看不懂。”18日,民艺节首场文化惠民基层巡演至攀枝花市西区上村广场时,演出现场站在记者身边的观众曹大生打趣道。期待看到更多接地气、有内涵的作品,也是90后藏族大学生索朗卓玛的心愿。“比如《藏谜》,有剧情、有足够多的民族文化元素、音乐舞美制作精良,这些都是让我对它念念不忘的理由。”说起自己多年前观看的《藏谜》,索朗卓玛仍赞不绝口。同时,站在普通观众的角度,曹大生和索朗卓玛也都不忘关心,民艺节结束后,是否还有机会看到这些精彩的节目?
国家一级导演、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编导马琳已不是第一次担任民艺节专业组评委。她在接受采访时说,近年来四川让人“过目不忘”的民族歌舞作品的确不多,“舞蹈艺术就是要挖掘常见中的不常见。如果没有对民族文化的深度挖掘,对人性的思考就不会有好的舞蹈情节表现,怎么让人记住?”同时,马琳也认为,优秀的艺术作品必须经过多次演出、不断修改打磨,“如果只是为了比赛而编排,回去之后就压箱底,获得再高的奖项也不会成为经典。”
探索一:深挖“原生态”
在民艺节开幕式首场表演《多彩攀枝花》演出现场,十多个身着仡佬族盛装的女孩伴着明快的节奏蹁跹起舞。“以前只知道藏族、彝族能歌善舞,没想到仡佬族的舞蹈也那么赞。”台下观众一片叫好。
这场表演的导演是省文化馆舞蹈编导包仿。她告诉记者,之所以能把这台演出编得好看,全靠深挖“原生态”。“现在很多作品都会标榜原生态,但真要让原生态好看,得找不一样的原生态并抓住它的魂。为《多彩攀枝花》采风时,到了每个寨子,我都会找一位当地的少数民族做我的‘艺术顾问’。这样才能保证最后出来的节目能体现出真正的民族风情。”
与之类似,在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编导马东风为阿坝州民族歌舞团创作的情景表演唱《家》中,藏族牧民们日常用的藏式家具被搬到了舞台上,让观众可一窥藏族人家的日常生活状态。
刚刚在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中斩获大奖的凉山代表队参赛作品《彝红》为了让作品更加鲜活生动,更是加入了换童裙、砍门槛等彝族特有的“原生态”风俗。
探索二:排演“留客”之作
民艺节上演得热闹,回家过后却只有“压箱底”,这是过去不少作品的命运,不过这一次,很多代表队却有了新尝试。
“《高原风》就是我的试水之作。”甘孜州民族歌舞团副团长真知告诉记者。这一次,演出紧扣甘孜“茶马古道”、“情歌之城”的文化名片,同时,在穿插弹唱《英雄格萨尔》、舞蹈《弦子》等演出时,舞台两边的LED屏幕上还会滚动播放演出的文化背景,便于观众理解。“过去更多的强调了艺术性,和普通群众还是有一定距离,演出效果并不好。这次的编排贴近性更强。”
而甘孜州交通不便,鸿篇巨制的作品外出商演成本甚高,因此商业运作上也没有进展。这一次的演出,真知瞄准了“留客”,他透露,这部剧今后还可能在海螺沟、稻城亚丁等旅游景区的演出基地上演,“既然‘走出去’的成本高,那我们就排适合留住游客的作品。”
攀枝花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王海也告诉记者,编创《多彩攀枝花》的初衷也是希望其能成为攀枝花旅游宣传的名片,“所以我们才将这台剧有机地分为‘苗寨古韵’‘傈僳歌会’‘仡佬舞语’‘山乡彝风’等几个篇章,既可以组合成一台剧目,又能独立演出,在旅游景点都可以演出能代表其特性的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