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至10日,由中国文化院和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儒释道融合之因缘”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化院、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许嘉璐,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蒋坚永,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等出席开幕式。
来自大陆及香港、台湾地区的知名专家学者、宗教界人士,北京部分高校师生、社会各界人士等近300人参与了本次研讨会的系列活动。
研讨会以“儒释道融合之因缘”为主题,围绕“民族精神与宗教信仰”、“修身养性与社会责任”和“学说传承与理念创新”等议题,进行了主旨演讲和5场研讨对话,深入、多角度地分析了儒释道融合的时代背景、生长土壤等因缘,探讨了儒释道之间相互学习、争辩对各家成长的促进作用,以及这种融合的态势对当今中华文化自身发展、建设的积极意义,并探讨了如何把中国经验介绍给世界,以增进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相互包容与和睦相处。
在9日上午举行的主旨演讲环节,张继禹以《“道教之真精神”的现代思考》为题进行了演讲。他指出,“始终坚持以对话与沟通化解冲突”是道教面对其他文化的一种基本态度,这种态度为道教获得更加丰硕的生命力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资源。陈寅恪先生将道教的这个特点总结为“道教之真精神”。
学诚则作了题为《中国汉传佛教与民族性格》的主旨演讲。他指出,佛教是理性的宗教,自传入中国后,它与本土文化形成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非概念思维、包容性、重师承,以及追求学问汇通、生命圆成的性格塑造了汉传佛教的形态。同时,汉传佛教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其中有补充,但更多的是成全和创新,包括人文精神的发扬、抽象思辨的训练、包容性和开拓精神、禅宗对心性的解放、戒律与集体精神的训练、艺术想象力的发扬等。
关于儒释道之融合,学诚认为,中国儒释道的融合,比起人类文明史上其他宗教文化交流来得深刻、普及。儒释道融合最可贵之处,是彼此都以真诚、谦下心态,学习吸收对方实质性、核心性内容,从而改变了自身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