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佛学院——喇荣五明佛学院的创始人 法王晋美彭措 迄今唯一的汉文传世之作 《不离:法王人生开示录》 无论你是否为佛弟子, 这本书都会让你开卷有益。 愿此书成为你未来路上不离的“明灯”。
基本信息: 作 者 晋美彭措/口述 索达吉/编译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年1月 书 号 978-7-5075-4072-7 定 价 38元
作者介绍: 法王晋美彭措(1933—2004) 举世公认的大成就者,莲师二十五大弟子之降魔金刚化身,开创了藏传佛教的再弘时代,被十世班禅大师尊称为“圣者法王”。 1985年,法王创建了喇荣五明佛学院,现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佛弟子如潮水般涌入,众多极具影响力的堪布、活佛,都是他座下的上首弟子。 上世纪90年代起,法王开始环球弘法之旅,足迹遍及欧亚大陆,无数有缘人受到佛法的饶益。因其不可思议的加持力,祈祷他的人都能获得相应益处,故又被尊称为“如意宝”。 法王生命中的每一分钟都在想着如何利益有情,他宛如一盏酥油灯,燃尽自己,只为照亮众生解脱的脚步。
译者:索达吉堪布 为利益众生,不辞辛苦,常年游走于世界各国弘扬佛法,并引导实修。他尤其注重与高校师生的互动,清华、北大、港大、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众多高等学府的讲台上都留下过他的身影。 为了让更多人了悟佛法精髓,弘法之余,他利用一切空余时间互译汉藏经典。 对于外界的种种赞誉,他说:“我只是一名老师,教传佛法的老师。” 已出版书籍有:《苦才是人生》《做才是得到》《残酷才是青春》《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等。
内容简介: 当今时代,如此振聋发聩的教言,对许多人来讲,应该说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书中一些教言似乎尖锐,个别人看后或许有如坐针毡之感。但正如阿底峡尊者所言:“击中要害的批评,是最殊胜的教言;指摘弟子过失的师父,是最好的上师。”爱之深,才会责之切。 法王对某些人的严厉,犹如慈母呵斥犯错的独子,一切只因慈悲。
编辑推荐: ★法王晋美彭措,被十世班禅大师尊为“圣者法王”。 ★法王是世界上最大佛学院——喇荣五明佛学院的创始人,当今众多极具影响力的高僧大德的根本上师。 ★本书是法王毕生的智慧流露,字字句句难得一见,非亲近弟子不能得闻。其亲传弟子索达吉堪布为利益更多人,多方搜集几十年的法王教言,费尽心血翻译、编辑而成。是法王迄今唯一的汉文传世之作。 ★尤其书中一针见血地剖析了当今佛教界的一些现象,让世人明了如何选择具德上师,认清什么是真正的藏传佛教。
目录 开篇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10
第一章 为何我们活得不快乐 真正令你受尽折磨的,实际上是心魔22 有多少傲慢、贪心、吝啬、嗔心、愚痴,你就有多少苦24 贪也是白贪26 越吝啬,活得越穷28 尽量像对待母亲一样原谅怨敌29 别人有福报,一定要随喜31 “在整个世界上,我是最卑劣的人”33
第二章 识破烦恼的真面目 都是分别念惹的祸42 男女之爱也是贪44 贪心在得到满足之后会更增上46 有嗔心之人,连一个快乐的机会都没有48 越愚痴,前途越黑暗50 贪嗔痴是一切祸害的根源53
第三章 痛苦和快乐都是无常 我们经常“自讨苦吃”58 想过自己死后要去哪儿吗60 “临终弥留际,唯福能救护”62 活着不是为了怀念过去64 别认为青春永远无敌66 如果我们脸上没有污渍,在镜子中也照不出来68
第四章 有佛心,事竟成 对所有人都要有慈悲心75 耍小聪明的人衰败起来很快77 别妄想依靠有权有势的人79 忘恩之人享用不到任何功德81 越有钱有势,对周围的人越要看得起83 占便宜就是颠倒因果85 爱说妄语,小心报应86 喜欢热闹有极大的过失88 无论贫富,都要有利他之心93 任何时候都别抱怨他人95
第五章 一切都还来得及 别再心猿意马了98 让心不躁动的秘诀100 对佛菩萨要有“贪心”102 “念一百万遍阿弥陀佛名号就能往生极乐”104 仅仅念诵一遍《普贤行愿品》,也能遣除任何邪恶的损害106 骂了人,请马上念“嗡班匝萨”107 菩提心可遣除一切负能量112 不要让自己成为欲望的奴隶113
第六章 众生皆苦,能断为大 怎样断除贪恋一个人的痛苦116 人生真是一场梦吗124
第七章 正见的力量 人生最可靠的是信心和正见136 再小的善业,也可换来无量安乐138 “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140 “世间的琐事,若去希求,就没有一个完结之时”142 平时一定不能攀缘太多147 对恶劣的人必须要清理149
第八章 问道要问过来人 师恩重于佛恩152 恭敬上师不能只看表面行为154 寻找上师不要以貌取人156 依止上师不要喜新厌旧157 有传承,才有力量159 对菩萨不能随便诽谤161 是不是所有论典都值得恭敬167 彩虹再美,也不值得追寻169 第九章谁是真正的福田 不要再打着佛教旗号破坏佛教了172 当今时代,人人心里都住有一个恶魔174 有佛法,就有办法176 警惕假出家人178 为什么有些人学佛会被骗183 最信誓旦旦的话往往是谎言185 “悲与智”是衡量善知识的唯一标准187 不要有一点境界就得意忘形189 活佛也分好几种191 我不是“活佛”193 “如果自己的心没有变成魔,那外境上没有任何一个魔”195 学经和修行哪个更重要197 不要妄言“我什么都不怕”202 别把修行变成毒药204 独自在寂静处修行很危险207 永远不要相信“永远”209 后记:一滴水,也与有缘者分享211
精彩书摘 愿你未来路上有这盏不灭的明灯 上师法王如意宝离开我们已整十年。 在上师身边的那段日子,是我人生中最美的时光,也是迄今最奢侈的记忆。 他无论到哪个国家,面对哪个民族的人群,无论是讲甚深的佛法,还是普世的道理,都会让人受益良多。 有人说:“法王虽然尊贵,却没有丝毫高高在上的言行,他平和谦逊的状态使每个走近他的人都能感受到快乐、温暖。” “法王的魅力超过世间许多具有声望的领袖。” “文革”期间,佛教深受重创,十年浩劫后,是法王如意宝重振了藏传佛教。迄今为止,他也是藏地摄受汉族四众弟子最多的大德。 法王和佛陀一样,用传法的方式利益众生,他让我们通过佛法认清自己、认识世界、了知一切真相,找到解脱之路。 200 多年前,大成就者菩提金刚就曾预言:“凡与法王晋美彭措结缘者,皆可前往极乐刹土。” 从1987 年至2004 年初法王圆寂期间,我一直担任他的汉文翻译,随侍左右。遗憾的是,这18 年里,各种因缘使然,法王留存下的教言可谓寥寥。 此时,法王圆寂十周年法会之际,我用尽心力搜集了他在国内外讲法的资料,从中挑选出部分教言,翻译成汉语,供养与法王有缘的你们。 无论你是否为佛弟子,这本书都会让你开卷有益。 书中的每一字句,都是法王的金刚语,绝没掺杂我个人的分别念,法王座下多如繁星的弟子皆可作证。 书中一些教言似乎尖锐,个别人看后或许有如坐针毡之感。 但正如阿底峡尊者所言 :“击中要害的批评,是最殊胜的教言 ; 指摘弟子过失的师父,是最好的上师。”爱之深,才会责之切。法王对某些人的严厉,犹如慈母呵斥犯错的独子,一切只因慈悲。 在这个时代,如此振聋发聩的教言,对许多人来讲,应是 从未见闻,今天,大家有缘遇到,理当好好珍惜。 愿此书成为你未来前行路上不灭的明灯。
索达吉
真正令你受尽折磨的, 实际上是心魔 在佛陀的教言里,经常会提到四魔中的“天魔”。通常,人们认为这是指魔王波旬,但实际上,真正的魔王,就是我们的无明迷乱。 这个魔王每天躲在愚痴的阴暗角落里,为阻碍我们获得永恒的安乐,不断射来五支箭——贪心、嗔心、吝啬、傲慢、嫉妒,让中箭者饱尝生不如死的剧苦。为了断除他每日对我们的伤害,最殊胜的对治方法,就是证悟一切万法的本性,这即是文殊菩萨手中的“智慧宝剑”。 要知道,我们每一个人,哪怕身处睡梦中,都渴望安乐无恙、远离痛苦,但事实上,并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赐予我们这些。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正在安享无边快乐,有人却感受剧烈痛苦,这种巨大的差异,难道是随他们各自心意而变现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谁也不愿遭受痛苦。 就拿财富而言,绝大多数人都愿意拥有,而不希望自己一贫如洗。但如果前世没有积累福德,今生即使非常渴望,拼命追求,也往往事与愿违。 当然,我们所感受的这些苦,若从外境中寻找, 其始作俑者根本不存在。假如真有一个“苦难创造者”, 那对他恨之入骨也无可厚非。但往外去苦苦寻觅的话, 结果必然是徒劳无获。 真正令我们受尽折磨的,实际上是内在的魔王。他阴险地藏在我们心里,轻易发现不了其踪迹;他时时与我们形影不离,所以摧残我们非常方便。在他的蹂躏之下,我们就像奴仆一样,毫无自由可言,不断遍尝着各种苦楚。 但极为可悲的是,大多数时候,我们却根本不知道谁在捉弄自己,所以想要灭掉他,可以说难如登天。 有多少傲慢、贪心、吝啬、嗔心、愚痴,你就有多少苦 魔王躲在我们心灵最深处,不断射出的五支箭, 也叫“花箭”。它表面上看去相当吸引人,令人不禁心向往之,可一旦射中了我们的心,就能引发令人颤抖的大苦。 所以,这五支花箭,又号称魔王幻变出来的五大魔。对此,我们应细心辨认,不要掉以轻心。 能把我们扔到很低贱地步的,叫傲慢魔; 对男人或是女人,乃至外境一切美妙的色、声、香、味、触等,生起爱念,内心因此而受到束缚,这叫贪心魔; 可以把我们引入三恶趣的,是吝啬魔; 将自己和别人的善根全部摧毁的,是嗔心魔; 对别人生起竞争心,希望他不要得到名声财富, 嘴上也经常对他说是道非,这叫嫉妒魔。无始以来,这些魔时时刻刻都在损恼我们,给我们带来了难以言喻的痛苦。若能早日认清这一点,相信不管是谁,一刹那也不愿与这些烦恼大敌共处。 当然,这五大魔的首脑,就是魔王——愚痴魔, 只有睁开了智慧的双眼,才能完全摆脱他的诱惑。或者,还可以先用智慧宝剑把魔王的五种幻术全部斩破, 这时魔王只能乖乖就擒,无力反抗了。
别人有福报,一定要随喜 当别人在财富、声誉、权势等方面比较圆满时,我们不应该生嫉妒心,否则就是着魔了。 有些人的嫉妒心特别猛烈,看到别人名声大了、钱财多了,内心就特别难受,好像自己的福报被夺走了一样。但实际上,别人拥有的一切,跟你半点关系也没有。就算他有财有势、功成名就,那也都是他的福报,你再怎么嫉妒,自己也得不到一点一滴。 现在某些人,认为别人的声誉如日中天,会对自己的名声造成妨碍;别人若是名誉扫地,自己便会声名鹊起,这无疑是在痴心妄想。 其实,就算全世界的人都拥有圆满功德,对你个人的名声也不会造成丝毫损害;反之,假如所有人都活在穷困潦倒中,你也不可能从中得到什么声誉。因此,当别人具有福报时,我们没必要嫉妒不已,而应当生起欢喜心,由衷地随喜!
“在整个世界上,我是最卑劣的人。” 仲敦巴尊者曾说过:“在整个世界上,我是最卑劣的人。”阿底峡尊者也说:“自己若有学问,就会特别谦虚地对待别人。”这些具有殊胜功德、远离一切过患的大成就者,对所有众生尚且一视同仁、十分谦逊,我们凡夫的过患如尘垢一样多,又凭什么理直气壮地傲气冲天呢? 极为傲慢、自以为是的人,往往是中了魔王的花箭,因此,我们千万不要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而应学会谦虚、低调,就像被驯服的骏马,不管是什么人, 都可以让他骑在自己身上,恭敬地为别人做事情。
都是分别念惹的祸 在这个世间,分别念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痛苦。 就拿贪心而言,一个男人若爱上一个女子,并与之结为夫妻,开始时会觉得她美丽不可方物,而过一段时间后,对她的兴趣就慢慢淡了,甚至还觉得她毫无可爱之处,于是又开始追求别的女人。 实际上,他以前钟爱的女人,与今天讨厌的妻子同为一人,之所以前后的态度迥然不同,完全是他自己的分别念在作怪。 但凡有了这种狂乱的分别念,人就像风中的棉絮一样飘忽不定,今天追求甲,明天喜欢乙……结果得到手的美人,最后又认为过于平凡。 试想,假如美丽真有稳固不变的自性,那这个人前后就不该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对于喜欢的人,应该永远喜欢才对,并且还应得到全人类的一致认同。但事实并非如此,某人认为一个女人长得勾魂摄魄、无比迷人,但别的男人就不一定欣赏,甚至觉得也不过尔尔。这就是分别念的不同体现。 又比如,对于污秽的不净粪,人见后定会恶心, 但在猪狗看来,却是不可多得的美味。因此,对于美丑、好坏的判别,全是众生一时的分别念所致。事实上,外境中并不存在绝对的好或绝对的坏。 其实,世间一切的本性皆是无常、空性,没有一法是值得信赖的。然而,凡夫人以虚妄的分别念,把外境误以为实有,将不净视为清净、痛苦当作安乐、无常执为常有,就这样将自心捆缚了,并做出种种颠倒的行为。 比如,为了追求美丽的女子,无数人付出了惨痛代价,但这有什么必要呢?分别念给我们带来的是无穷祸患,骗我们做了许多毫无意义的事情。对此,我们每个人务必要及早认清,并运用佛法的智慧将其铲除。 要知道,一切颠倒分别念都像纸糊的屠刀,认识了它的本性,这把假屠刀就无法再伤害我们。否则, 始终随着分别念而转,哪怕我们拥有的东西再多,也始终拥有不了快乐。
贪心在得到满足之后会更增上 众生的贪欲始终无法满足,越享受,会越增上。 就像从未经历过男女之事的人,虽然也有贪欲, 但还不会严重到不可抑制的程度。可如果享受过一次, 就会越来越希求,以至于欲望不断增长,始终没有满足之时。 有些人天真地认为,自己只享受一次欲乐,就足够了。但若想以此令贪欲变淡,这无疑是异想天开。如同饮用盐水,只会越喝越渴,贪欲越享受就会越炽盛,永远也不可能让你心甘情愿地舍离。 试想,假如贪欲在满足之后真会减少,那很多人一生中已得过无数次的满足了,可时至今日,为什么我们的贪欲还在不断增长,并没有随时间流逝而减轻呢? 其实,男欢女爱乃至世上最诱人的妙欲,人们即使一生沉溺其中,也不会感到满足。贪心带给我们的快乐,少而短暂,而最后的苦果,却需要多生累劫去承受。 就像拉车的牲口,为了吃路边的一撮草,就要遭受不断的鞭挞。它得到的,只有一口草那么少,身心却蒙受了巨大苦痛。得利少,痛苦多,世间贪欲莫不如此。 既然贪欲如此害人,若想真正消除它,就不能靠满足它来淡化,而要依佛法的窍诀加以对治。 别认为青春永远无敌 年轻人在长相、才华、财富等方面比较圆满时, 没有必要骄傲。虽然,你与眼下很多人相比还过得去, 但世间一定还有你不知道的、比你更优秀的人物让你相形见绌。 年轻的时候,要怀有一颗谦虚朴实的心,对无常有着充分的准备,别以为万法会恒常不变。 在我的一生中,曾看到很多地位显赫的人,后来堕落到了极其可怜的地步。富裕的人一下贫穷,穷人转眼变成富人,这个大地上的事物,变化真是太大了。 富贵无常犹如空中的浮云,地位无常宛如山顶的云雾,美名无常如同空谷的回声。当别人羡慕你的容貌、才华、智慧等时,请记住:这犹如在梦中赞叹我们一样,没有多大实义! 尽管这些东西对世人比较重要,但临终时没有一样能带得走,肯定全部留在人间。因此,对名声、财富、地位等世间法,我们最好不要有强烈的贪执,否则, 只会让自己无休止地痛苦。
如果我们脸上没有污渍, 在镜子中也照不出来 要知道,我们所感受的一切苦,都是往昔造恶的果报现前。但许多人并未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以至于遇到点滴违缘便怨天尤人,这种做法确实愚不可及。 如今许多人在遭受挫折时,要么埋怨亲友没有本事,要么抱怨环境没提供足够的机遇,却不知苦乐的根源是自己。打个比方,如果我们的脸上没有污渍,在镜子中也照不出来;同样,我们昔日若从未造过恶业,今生绝不会无缘无故感召痛苦。
对所有人都要有慈悲心 不论何时何地,当我们习惯用慈悲心来对待所有人时,即便是本来欲制造违缘的仇敌,也会逐渐对我们心生欢喜。 若能对高低贵贱的人一视同仁,一心一意用慈悲心对待,就算我们有些过失,他们也会极力隐藏,并乐意将我们的美名传遍世界。 倘若我们希望别人帮助自己,那就要先主动帮助别人。如果真心喜欢自己的人越来越多,反对的势力便会日渐减弱。纵然有人本来不太赞同我们,但在我们善意的感召下,他们所说的有些语言,也会成为对我们的赞扬。 反之,假如自己到处树敌,令人怨声载道,那无论做什么都很难成功。所以,若想得到众人接受,最有力的法宝就是慈悲心。 有些人在受到众人赞叹时,虽然内心很想尽量隐藏自己的功德,但如果别人,特别是与你关系密切的人,由衷地敬重你、喜爱你,那他们肯定四处赞颂。如此,你的功德就会被口口相传到很遥远的地方。 所以,若想赢得别人的好感,自己首先应具备功德,并要以慈悲心对待所有人,不能随意轻视他们。
耍小聪明的人衰败起来很快 生活中,无论说话还是做事,有些人总是有意无意地采取不诚实的态度,如此习惯之后,他所做的一切,在别人眼里都变成了狡诈。暂时看来,他的事情也能成功,但其后必将走向衰败。 这种人就像山上的水,刚开始是高高在上,但渐渐地就会越来越下降,再也没有上升的机会。所以, 以狡诈的行为来成办事业,既虚伪又不可靠,最终也不会得到长远的利益。 相比之下,有些人行为公正、诚实,经常以慈悲心来对待一切。即使有些人因嫉妒而伤害他,让他暂时心里生起一点厌烦,但究竟来讲,他不但不会倒下,事业反而会越来越兴盛。 爱耍小聪明的人,看似精明,实则愚笨。他们情不自禁只关心眼前的蝇头小利,从没想过自己的所作所为会让很多事适得其反。而具有大智慧、大能力的人,眼光就比较深远,一切都是为了长远打算,这样的人,他的今生来世必将成熟无止无尽的安乐。
别妄想依靠有权有势的人 有些地位低下的人,特别喜欢有权有势、腰缠万贯的大人物,在他们面前毕恭毕敬、阿谀奉承,每当他们来的时候,就人前人后跑来跑去,点头哈腰。 但实际上,恭敬承侍这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也没什么太大意义。因为在世间利益方面,他们不会成全你什么;在人格、智慧以及出世间法的修行方面, 更不可能助你一臂之力。 就像一位贪心炽盛的老人妄图追求年轻貌美的姑娘一样,姑娘不但不高兴,可能还会怒目相向。同样,地位低下的人对所谓高贵的人心存期望,也根本不会如愿以偿。 还有些人,各种欲望层出不穷,始终期待着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白天晚上都在焦虑之中度过,致使生活中鲜少安乐。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命还有多长,却总盘算着在这做一件大事,在那做一件大事……天天这样打妄想,真是很可怜。 总之,这些行为都非常不如法,若静下心来想想, 就会发现它对自己不仅没有任何实益,还让人生虚度得很快。
忘恩之人享用不到任何功德 处于贫穷痛苦的时候,别人若对我做过帮助,日后当我财富势力圆满时,也不能忘记他。否则,即使自己的名声、地位再高,实际上也是一个卑劣的小人。 现在有些人就是这样,稍微有一点地位,就把以前的恩人忘得一干二净。他把有恩于己的人舍弃,结交上一个势力比较大的,到了一定的时候,他又会故伎重演……所以,跟这种人打交道没有任何意义。 交友,关键要看对方的品格,如果人格好一点, 哪怕他与你关系一般,甚至对你可能还有点偏见,也绝不会做有损你的事情。而如果为了与你交好,甘愿舍弃之前的旧友,那此人就很不可靠,总有一天,他也会这样对待你。
越有钱有势, 对周围的人越要看得起 当自己的地位越来越高时,对下面的人越要有慈悲心,对上面的人也不能卑躬屈膝,应当做到不卑不亢。 有些人只要拥有了一定地位,就开始对下面的人疾言厉色,对上面的人则摇头摆尾地巴结,以此想换取更多的世间财色。还有些人虽然得到了高位,但没有为自他带来什么利益,比如有些高僧大德,对众生和佛法没做出任何贡献,这种人就像黑暗中的装饰品一样,谁也看不见。 此外,作为有权势的人,还应该赏罚分明,谁做得好,就应赐予相应的奖励。如同在格萨尔王时代,利他心比较强的人,才会被选作大臣。 总之,与人人都和睦相处,并且具有慈悲心,对上者恭敬,对下者爱护,也不贪求自己的财利名声,这种人可以当首领。
占便宜就是颠倒因果 作为上层管理人员,无论上师还是高官,都必须具足世间和出世间的智慧,高瞻远瞩,善取舍因果, 处理问题不能有偏袒之心。尤其当自己经手一些财物时,千万不能贪污。 要知道,占便宜是一种颠倒因果的行为,哪怕你平时行为正直、生性慈悲,但若不重视这些因果,到头来也终将毁了自己。 毕竟,损失财物只是暂时的痛苦,损坏名声是一生的痛苦,损害因果则是生生世世的痛苦。所以,就算你没有财富也没关系,没有名声也无所谓,但千万不要失坏了自己的因果正见。 愚笨的人总是贪著眼前小利,有智慧的人则会作长远打算,追求自身功德的完善,才是一切幸福圆满的因。所以,不管是什么人,最好不要贪执财物,而应经常思维无常,取舍因果小心翼翼,这样才能令自己越来越安乐!
人生真是一场梦吗 许多人常说“人生如梦”,那么,这句话真的成立吗?我们周围发生的一切明明如此真实,给我们带来的苦乐也那么明显,为什么偏偏说它是一场梦呢? 对一般人而言,醒与梦完全是两个概念:醒是真的,梦是假的。没人会把梦境执为实有,但人人却把醒时的一切当真,并以此引生了千般执著、万般苦恼。倘若醒时也如梦境般无实,那我们现在的一切执著就没了意义,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下面,我们根据麦彭仁波切的窍诀,以拟人的方式,通过醒和梦之间的几番辩论,来观察这二者的真相。 立论 狡猾的醒者首先发言:“你梦境是虚假的!” 正直的梦者说:“不仅我是,实际上你也是!”
第一回合 醒者:“我肯定不是,例如我吃肉可以充饥,身体被火烧会痛,这些感受都真实存在。” 梦者:“你的说法不成立。我在梦中吃肉也同样饱腹,被火烧也同样疼痛,感受跟你一模一样。”
第二回合 醒者:“你昨晚梦境中的显现,到白天醒后一点都不存在了,所以你是假的。” 梦者:“同样,你今天感受的一切,到明天以后也没有了,因而你也不是真的。”
第三回合 醒者:“虽然这些在明天都不在了,但今天的一切, 是我亲身所感,它应该真实。” 梦者:“如果说亲身感受就是真实,那我在梦中经历的,也是亲身感受,跟你又有什么差别呢?”
第四回合 醒者:“我醒时的显现长久稳固,比如我家里的摆设每天都不变,所以一定是真实的,而你梦境很快就消失了,故只是一种幻象。” 梦者:“梦中的显现也不全是短暂的,也有长久的时候。比如西根活佛在一天晚上的光明梦境中,于清净刹土享受了二十一年的生活。所以,我也有漫长的梦境,不能以时间长短来断定真假。”
第五回合 醒者:“梦境中可以自由地穿越岩石,在空中自由地飞翔,但在现实生活中,你有这种能耐吗?还不承认自己虚假吗?” 梦者:“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只要具足因缘, 你醒时也能做到这一切。像莲花生大士,在几个国王面前,就示现过入火不焚、入水不沉;米拉日巴尊者显示神变时,也曾在山岩中无碍地穿行,在空中自在地飞翔;嘎单巴德幼年时,噶陀寺有十万比丘,每天中午他们都外出应供,下午再飞回自己的茅棚…… “因此,只要因缘凑齐了,在醒时也可以显现这些奇迹。反之,假如因缘不具足,不要说醒时,就连梦中也不能穿山越水、自在飞行。”
第六回合 醒者:“不,梦中不需要因缘,也能显现这些奇迹。 你躺在床上睡了就做梦,这要什么因缘呢?你不是随便做梦吗?” 梦者:“假如不需要因缘,那你为什么不能每天晚上都梦到这些?一个法之所以不出现,就是由于因缘不具足。既然梦中的这一切不需要因缘,那它理应恒时出现啊!”
第七回合 醒者:“在梦境中,已故的友人可以重逢,不曾有的儿子也可以出生,这在醒时根本不可能发生,所以你肯定是虚假的,这一点不容置疑。” 梦者:“为什么跟你不一致就是假的呢?梦中的事和醒时的事,应该公平对待,不能以你醒时的经验为准绳,就简单武断地确定我是假的。 “在你面前,某人可能已经死了,但在我眼里, 他仍活得好好的,我们可以相遇;梦中生儿子的话, 对你来说不可能,但对我来说却可以发生。不能因为你的境界中没有,就认为它是假的。”
第八回合 醒者:“梦中享用的美味佳肴,并不能解除第二天醒来的饥饿,所以,你的梦肯定是假的。” 梦者:“同理,醒时住在富丽堂皇的宫殿中,也不能遣除梦中狂风暴雨的袭击,所以,你也不一定真实存在。”
第九回合 醒者:“你晚上做的梦,其实是一种迷乱的显现。” 梦者:“如果梦中的一切是迷乱,那你醒时所遇到的也是!如上例证也适用于此。”
第十回合 醒者:“晚上做梦后,醒来只要回想一下,即可了知梦为虚假。但在做梦时,却根本不知醒时的显现是虚假。” 梦者:“那又怎样?难道就因为和你醒时所知不同,便说我梦中所见不对吗?如果说梦境在醒时不存在,便认定我是虚假,那你醒时的显现在梦中也不存在,凭什么咬定你就是真实呢? “总之,如果是真,双方都是真;如果是假,双方都是假,我们二者没有任何差别。”
这个戏剧形式的教言,只不过简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当然,对有智慧的人而言,依此教言,足以证悟一切诸法的本性。 通过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醒者和梦者确实没有差别。也就是说,若以实相观察,二者皆非实有;但不经观察的话,又都有各自的显现,真则都真,假则都假。 明白了这一点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理应随时随地观修万法如梦,对一切不要特别执著。当我们对别人生贪心或嗔心时,马上意识到这跟梦中嗔敌贪亲一样;当自己成功或失败时,也知道这就如同梦中的成败一样……
我不是“活佛” 如今许多世间人经常喜欢拜活佛,此举虽然有功德,但希望大家在依止之前,最好先多方面详细观察, 不要轻信一些过分的宣传。 众人说我是活佛列绕朗巴的化身,但我不要说白天,就连晚上做梦也从没想过自己是这位大成就者。像我一般低劣的人还有很多,甚至有人比我更可怜。其实,得了“活佛”的虚名之后,对自身有什么样的意义?希望有些人仔细想一想。 以前有很多大德,虽被人们尊称为“活佛”,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只是默默守护着自己的功德。还有些大德不愿得到“活佛”称号,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弘法利生事业的如日中天。可现在有些人, 自以为是“活佛”,成天活在别人的赞誉声中洋洋自得, 甚至还整天喝酒吸烟,经常对女人生贪心,所得的钱财也用来享欲……目睹浊世的这种恶劣形象,真是让人心生悲悯。194 有些品行低劣的人,为了获取别人的恭敬供养, 大言不惭自诩为“活佛”,对别人也讲:“活佛是最尊贵的!活佛的地位在藏传佛教中最高!”结果不少人竟也信以为真,认为只要是“活佛”,哪怕他没有任何功德都可以去依止。而对于没有“活佛”称号的人, 不管他有多么殊胜的功德、广博的学识,甚至善知识的法相全部具足,他们也不会有点滴恭敬心。 这种现象在汉地比较普遍,而且,如今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有些假活佛给藏传佛教的确带来了深远的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