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产业新闻 > 文化产业 > 民族宗教

普洱澜沧县老达保村:大山深处的最炫民族风

时间:2013-12-20 05:06:11  来源:云南网  作者:
分享到:
  

  

  

  老达保村民正在制作芦笙

  

  

  老达保80%的村民会弹吉他

  

  

  老达保村民正在做包

  

  

  老达保实景演出

  

  



  音乐声才落下,就有人哭红了眼睛。多次面对这样的情景,李娜倮已经习惯将微笑挂在脸上,然后挥挥手,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真诚地说,“欢迎下次再来老达保。”

  多少离愁别绪,多少依依不舍,都化作了拉祜山乡老达保那首动人的歌曲《实在舍不得》。这首歌经拉祜姑娘李娜倮弹着吉他演绎,如今已成为了澜沧县的《难忘今宵》。同样来自李娜倮的创作歌曲《快乐拉祜》,在澜沧,已经是当地人耳熟能详的流行歌。

  当老达保的李娜倮和老乡们弹着吉他、唱着欢快歌曲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时,你无需怀疑,因为好的音乐是可以跨越民族、语言的,好的音乐也必定是可以流行并且值得传颂的。

  12月7日,记者来到普洱澜沧县老达保村探访时,看到一群异乡客在歌声中陶醉、哭泣,最后竟像崇拜偶像那样紧紧握着李娜倮的手不忍放开。这时的李娜倮和她的小伙伴们,像极了同样具有民族特色的流行组合凤凰传奇。唯一的不同点是,李娜倮们还需要坚持和等待。

  现代文明驻足

  全组有114户、473人,几乎都能歌善舞,其中80%的人能弹奏吉他。

  2011年,李娜倮和小伙伴们以一曲《实在舍不得》,让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在现场流下眼泪。这是一首关于离别的歌,歌词很简单:“我会唱的调子像花儿一样多,就是没有离别的歌,我想说的话像茶叶满山坡,就是不把离别说。最怕的就是要分开,要多难过有多难过,舍不得呦舍不得,我实在舍不得……”从12年前就开始致力于向世界推荐老达保村音乐的勐根村支书岩罕这样说道:“当我来到老达保,看到半村男女老少都拿着吉他在弹唱时,我惊呆了,想不到在这样一个边远山村,音乐竟是如此深入人心。”

  多年以前,老达保只是澜沧县大山深处一个拉祜族聚居的村民小组,村子与外界的联系,就是条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山道,交通工具有二:比牛还慢的拖拉机和双腿。寨子里的山民认识世界的途径很少,与世界交流的方式则更少。在田埂边,在篝火前,传统音乐与舞蹈是他们表达自己的少数几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另一方面,很早以前,现代文明的脚步在此驻足,村民们学会了唱诗、多声部合唱,现代声乐又拓展了山民们的表现形式。如今,全组有114户人家,473人,几乎都能歌善舞,其中能弹奏吉他的人就多达80%。

  澜沧县一位领导的经历在当地颇具代表性:一年夏天,他来到老达保寨,看见一名妇女背着猪草往家赶,便问道:“老乡,听说你们会弹吉他?”背猪草的妇女爽快地说:“会啊!”言毕放下背箩,回到屋里抱来了吉他,坐在屋前就唱了起来。接着,归家的拉祜群众不断加入进来,歌声在田野上飘荡,在山谷间回响。

  在老达保,跳舞时你无需放送广场神曲《最炫民族风》,因为这里有更多的民族音乐选择,一如《快乐拉祜》,一如《真心爱你》。如此具有相当识别度的歌曲不在少数,更重要的是,它是老达保原创的。

  民族女神

  她的音乐无需高音,亦不炫技,就像一首诗,缓缓流出,透着朴实和自然。

  在成名以后,30岁的李娜倮仍保留着相当鲜明的拉祜特色,一袭本民族服饰以及特有的民族唱腔。听李娜倮的音乐,有时会让人觉得是走在鲍勃·迪伦歌曲中的乡野小路,有时也会让人以为飞翔在许巍的空灵天际。只有等歌曲结束时,听众们才会反应过来,“呀,原来这是在老达保啊。”

  在众多的媒体表述中,李娜倮被书写为:受父辈熏陶,13岁时学会了吉他弹唱,16岁便会作词作曲。为传承拉祜文化,成立雅厄艺术团,娜倮任副团长,动员很多村民加入进来,发展到现在已经有160多人。他们白天到田地干活,晚上抽出时间教队员弹吉他、唱歌、跳舞,娜倮的付出让寨子里的100多人学会了吉他弹唱,艺术团的名气也传播开来。2008年,她被评为普洱市“十大杰出青年”,2010年获全国青年歌手普洱市片区原生态唱法一等奖,2011年参加央视梦想合唱团并获得一等奖。2012年李娜倮当选十八大代表。

  荣誉加身的李娜倮出现在记者眼前时,平和,温婉,一点没有明星的架子。“你好,我的汉语说得不是很好,所以请你说慢一点。”李娜倮说。

  客观地说,李娜倮的成功并非偶然,拉祜声乐文化在现代传播技术下,急需一个标杆,于是她出现了。

  她喜欢音乐的天性来源于她那个把吉他引进老达保的父亲李石开,但她更具有创作才华。从14岁边弹吉他边唱民歌,李娜倮对周遭的事物有着异常敏锐的感觉,手指拨动琴弦的灵感,会被她以简谱的形式记录下来,一段旋律一段旋律地攒歌,18岁时,思念着爱人的她花了一个星期弹唱,创作出了风靡澜沧的《真心爱你》。这首歌在日后曾感动了无数分别的恋人,2007年,普洱贡茶回归,在北京,一位驻京办的女性工作人员听完此歌后,泪流满面,李娜倮的创作天分可见一斑。

  重要的节点出现在2004年,中央电视台导演巴特到老达保采风,拉祜群众弹唱的景象让巴特深深喜欢上了这里,当年就有了邀请李娜倮到北京的意愿。从未走出过大山的李娜倮没有想到,次年,真正的邀请便来到了,参加中央电视台《魅力十二》的录制对当时的李娜倮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机会。可由于当时才生了儿子,条件并不允许李娜倮出山,她只能看着爸爸妈妈和村里的21名伙伴到北京录节目,听着父亲们回来讲述趣闻轶事,觉得有些遗憾,更重要的是,央视录的节目中《快乐拉祜》就出自李娜倮的创作。

  好机会直到2006年才再次眷顾李娜倮,当年11月,央视《星光大道》在澜沧录节目,李娜倮理所应当地被邀请到节目组。“见到了电视里的毕老师、阿宝、凤凰传奇,激动得讲不出话来……”回忆起那时,李娜倮依旧兴奋。

  随后的好运一个接一个,李娜倮又去了北京录《神州大舞台》、《倾国倾城》等栏目,上海、北京,都留下了李娜倮的身影。今年7月,李娜倮去了香港,那是她第一次站在香江为同胞们展示拉祜特色,也是今年最后一次离开老达保出去演出。

  这么多年南来北往,李娜倮早已不是那个坐飞机会吓得瑟瑟发抖的拉祜少女,老达保也再也不是那个遇雨就难以出寨的村子,可李娜倮也似乎从未变过,她牵挂最多的,还是老达保和乡亲们。

  传统与现代

  1984年,李石开卖掉一头猪,买了一把吉他。而今,全村有200多把吉他。

  “我今年50岁,嘿嘿嘿……”黑瘦的李石开似乎永远在抱着吉他,走路会弹几下,说话弾几下,手闲弾几下。他有一个比自己有名的女儿李娜倮,也有两个比自己有影响力的儿子达保兄弟,可谁也无法改变这样一个事实,老达保的音乐之所以能称作传奇,皆因吉他,而吉他就是李石开引进到山寨的。

  “他们(儿子)比我会弹的多了,他们的指法太厉害了,我只会其中一些……”李石开笑笑,他服老却有很年轻的心态,他弹唱自若,他活蹦乱跳,皆因骨子里拉祜族快乐的民族基因。芦笙等乐器从小就会,唱诗也会,就是没见过吉他。年轻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有人弹吉他,顿时被那美妙的声音迷住了。跟人勤学了一个月吉他,1984年,李石开回家后和妻子商量,决定卖掉家里的一头猪,进城买吉他。“猪价不高,只卖了60块钱,拿着这些钱,我坐车到澜沧买了一把吉他,花去50块,来回路费4块,到家后,身上只有6块钱了。”李石开说,“虽然吃不上肉,但是能弹吉他,我比哪样都开心。”

  这个12岁学会芦笙、15岁学会拉祜史诗《牡帕密帕》的年轻人,拿着新式玩意儿一进山,立刻吸引了山里乡亲的目光,没过多久,一个寨子里就有了8把吉他,全是跟着李石开弹唱的。妻子也喜欢吉他,学了一年终于学会。大女儿李娜倮深受李石开的影响,很快就学会了吉他,开始了日后辉煌的人生,两个儿子也不差,全是吉他高手,经常在全国演出。

  李石开最大的成就就是用吉他教会了山村人现代音乐,上世纪90年代初期,山村里找他学吉他的学生已经有了40个,而今,村里400多人,有200多把吉他。

  李石开是村子里最早见过世面的一批人,2005年第一次进京,他甚至不知道飞机是啥样,“只觉得坐进了一个休息室里,紧接着动了起来,我吓得不行,生怕出什么事。”到了北京,因为不认识汉字,不熟悉汉话,想上厕所时,只好站在厕所外面看,见到有男人出来,才敢跑进去。

  就是这样一个非常乡土的山民,一个偶然,促成了中西方音乐在山村的融合与发展。就这样,你传我,我传他,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丈夫传给妻子,哥哥姐姐传给弟弟妹妹……在老达保,竟然形成了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弹吉他的场面。

  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出发,虽然李石开是老达保寨“吉他弹唱第一人”,但说起吉他与拉祜族的缘分,却不是从李石开开始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基督教传入云南澜沧地区,传教士也带去了吉他等西洋乐器及西方音乐理论。那时,在简陋的教堂里,唱赞美诗的主要伴奏乐器就是吉他。在当时没有更多外来文化涌入的情况下,很多拉祜族人是伴着吉他声长大的。正是由于历史原因,拉祜族人对吉他有天然的亲近之感,并且乐于学习这种乐器。否则,李石开教吉他也不会在老达保产生一呼百应的效果。

  “歌舞世家”

  在拉祜山,他是名副其实的“芦笙舞王子”,还能完整说唱民族史诗《牡帕密帕》

  除了被人熟知的吉他音乐,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是老达保村民们的根,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是一部拉祜族创世史诗,几乎记录了拉祜族人诞生和宇宙万物形成的各个阶段,是拉祜族说唱音乐的代表作,是拉祜族的百科全书。整部长诗通过浓厚的神话色彩故事,反映了拉祜人民的种种幻想和智慧,对拉祜族社会、历史、文化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随着时代的变迁,受外来强势文化影响和冲击,《牡帕密帕》的人文环境发生巨变,传统韵味十足的《牡帕密帕》濒临失传。民间一大批民间老艺人相继去逝,能完整说唱《牡帕密帕》的艺人年纪偏大,大都在60岁以上,且人数非常之少,濒危状况相当严重。幸运的是,这部史诗的传承者,就住在老达保寨中。

  77岁的李扎戈说,他已是“歌舞世家”的第四代传人,在拉祜山,是名副其实的“芦笙舞王子”,他和65岁的弟弟李扎倮被列为国家级民间艺人后,每年都能领到政府发给的生活补助。他们演唱的整部《牡帕密帕》没有文本,每一次演唱,只要打开记忆的闸门,史诗的词章就会像河水那样从他们的口中奔涌而出。

  芦笙舞则是老达保延续历史的另一个重要工具,老达保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目前,会跳的拉祜芦笙舞有:《老鹰舞》、《马鹿舞》等64套;摆舞99套;会唱的民间歌曲有100余首;会弹吉它的有几百人。他们能自然熟练地进行合声、对唱、独唱等,特别以《打猎歌》为代表的多声部合唱,表现力极为丰富,深得专家和观众的认同。

  音乐之外,寨子的建筑也非常具有民族特色。民居建筑结构主要为木结构,共两层,一层主要功能是农用工具、交通工具等杂物的摆放仓库,二层主要功能是伙房、寝室、摆放粮食等。民居建设基本由本村建筑工匠完成,建筑工的技术是通过本村中老前辈传授、自学形成的,并在建房时以“互帮互助”的形式进行建造。而在老达保寨子里的公共建筑物还有教堂,这更是一次音乐之外中西文化的交融。老达保的教堂结构是木结构,高约5米,建筑风格与居民建筑物建筑风格相同;其拉祜文化民俗传习广场由普通砼地坪和葫芦塑像组成。

  走出去和留下来

  “出去演出确实比搞农业生产赚钱,但离开了原汁原味的生活环境,老达保的特色不足以被表达。”

  每逢周末,一场拉祜风情的歌舞剧都会在老达保上演。

  在表演现场,老达保拉祜风情实景剧演出内容丰富多彩,200多人共同演绎了独树一帜的多声部合唱《打猎歌》,曲调优美动听,歌词丰富多彩,合唱音乐朴实纯真、气势磅礴;《芦笙舞》是拉祜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舞蹈,曲调或粗犷狂放,或细腻优雅,舞者如痴如醉,情感尽在“笙笙不息”的乐曲中得到升华;摆舞表演时,妇女们随着鼓声的节奏,100多人围成一个圆圆的圈,一步一跳地翩翩起舞,表达了拉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约有36套之多的铿锵有力的《神鼓舞》,舞蹈以脚上动作为主,踮、跃、划、踢、跳、摆、转向等等,形成摆舞中的另一种风格;拉祜民间器乐芦笙、响篾的演奏,悠扬、温婉、清脆,让人情不自禁联想到婚恋中男女传情达意的情景;“阿哥阿妹情意长,好像那流水日夜响,流水也会有时尽,阿哥永远在我身旁……”这首以澜沧拉祜族生活为题材的电影《芦笙恋歌》主题曲《婚誓》,以强烈的感染力,唱响了全中国。半个世纪过去了,天下拉祜人唱着《婚誓》,循着祖先的足迹寻根而来。澜沧已成为世界拉祜之根,天下葫芦之源,成为了《芦笙恋歌》的故乡。整台实景剧演出瑰丽璀璨、磅礴大气、丰富多彩,源于自然又回归自然,处处有形无形、有声无声地彰显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魅力,让人久久回味。

  留下来,这就是李娜倮和老达保人最真实的想法。李娜倮坦诚地说,出去多次,当地村民的表演价格已经由最初的30块一天涨到了现今的100块钱一天,村民们的收入大大增加了,“多点呢,有2万块的收入。”李娜倮说,确实比搞农业生产赚钱,但是走出了老达保,离开了原汁原味的生活环境,老达保的特色不足以被表达。“以前路太难走了,很少会有人进来玩,自从去年政府把进村道路修好了,来玩的游客就多了起来。”

  除了让游客感受老达保的饭菜,李娜倮们更希望能将自己的表演带给游客们,由村民们自发组成的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应运而生,李娜倮担任副董事长。这就是今年从香港回来后,李娜倮减少了外出的重要原因。据李娜倮介绍,公司的成立,旨在积极探索既符合市场规律又符合文化艺术生产规律的新型经营模式,在保留、保护原有的民族文化基础上进行开发,使老达保旅游文化产业管理、经营模式更加规范;为展示老达保多姿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打造“绿色金三角”旅游环线提供新的平台,让传统拉祜歌舞走遍全国、走向国际。

  “从10月份开演到现在,已经有了10万块的收入。”笑容挂在李娜倮的脸上。村支书岩罕看着李娜倮的笑,自己也笑了。他永远不会忘记,当初走进老达保的时候,村民们几乎不敢在外人面前跳舞唱歌,自己偷着乐。如今,已是另一番天地。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