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璞
从7月上旬驾车去西藏采风,9月去巴黎、德国比利时等,10月去福建,11月去宁夏至现在11月中旬,感觉行走的脚步就没有停下来过,是什么信念让我不知疲倦地奔波在异国他乡,漂泊在深山野林、穷乡僻壤,风餐露宿而乐此不疲?是艺术,唯有对艺术的梦想与追求,会不断地鼓动你,不断地提示你来自内心的需要和遥远的暗示。
我像一个朝拜者一样,背着画箱、画具、行李一路向西,从贵州的黄果树浪花飞溅的瀑布看抽象的笔触,在云贵高原感受五彩的土地,在苍山洱海体会云起云涌的变化,在珠峰脚下体会雪山的圣洁。行走在离天很近的西藏高原,有时感到好像在云中漫步。在高山之巅,看脚下涛涛的金沙江、雅鲁藏布江不同色彩的江水汇合奔流,虎跳峡浪花飞溅、吼声如雷,心灵时时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撼,而常常忘了手中的画笔如何表现眼中之景。不断尝试着用油画、素描、油画棒、水彩不同工具轮番来表现大自然的美,抒写心中的感受,好像未能充分地表现内在感受与自然之美,仅仅用写实与写意艺术语言来表达,远远不够,在这个变化万千的大自然面前,感到自己一如没有武器的战士,彷徨、苦闷油然而生。
我应该出去看看那些世界级的艺术大师们是如何表现的,带着拜师求教的想法,于8月下旬漂洋过海,来到世界艺术之都的法国巴黎,一头扎进了艺术圣殿。在卢浮宫看历代大师画的美轮美奂的肖像、风景,一尊尊大理石的女人体雕塑,仿佛有生命、脉搏与呼吸,顷刻间美溢于心田。更多的古典绘画作品其实具有照相术的功能,也是文学与《圣经》的注解,这些让我感到高不可攀。再到比邻的奥赛美术馆,印象派写实主义也是光彩绚丽、幅幅精彩、件件悦目,这些作品我大多看过精美的画册,再看原作似曾相识,没有意外的发现与惊喜。再去看巴黎现代艺术馆的藏画,这儿游客少了,可安心看画,各种前卫的、观念的现代艺术越来越多元,观众却越来越少了,有些作品大概不符合人们对艺术欣赏的口味。作者一味抒发自己的感受,用别人不易理解的绘画语言来传达他们的喜怒哀乐,怎能唤起别人的反响?但艺术家又需要走在时代的前面,国内的许多新艺术、时尚的图式源自这里,100年前的艺术家们都玩过了,而我们还在模仿、做秀。艺术贵在原创,模仿不是艺术。
一路寻寻觅觅,来到了法国的南方小城尼斯,这儿是艺术大师马蒂斯的故乡,他的很多作品是在尼斯创作的,在这里可以感受他的画与他笔下的景是如何表现的。正适逢马蒂斯的8个连展,我尽情一睹其画作,尽享艺术的盛宴:蓝色的地中海、安乐的生活方式,一一被马大师写进了他的画幅,轻松、随意、亲切,信手拈来。你能感觉到他的画真如一把快乐椅一样,看了让人心情愉悦,让我想起了一句作画名言:“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看上去不经意的几笔涂抹,竟能传达如此神韵,真不简单。
离尼斯80公里的小城戛纳,近几年名声大噪,每年一度的国际电影节领奖晚会把全世界的眼光都吸引过来,同时这也是大名鼎鼎的艺术大师毕加索的故乡,每天游人不断,甚至要排长队等候才能观其原作。带着朝拜的心情,一早我就来到一座临海的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堡前瞻仰其大作,毕加索的作品果然名不虚传,看起来是信手涂鸦,仔细看,在画布的底层隐藏着不断修改的痕迹,精益求精是每一个大师成功的必然之举。
画一个题材,就用多种不同手法表现,探寻其最好的表现方法,马蒂斯、毕加索都是这样不断给自己提要求的画家,沉醉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并带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我在展厅内临摹毕加索的作品,顺着他的笔意、思路画了一遍,看与临摹大不一样,看只是观察、记于心,而临摹训练眼、手、心与画的统一协调,感受更深。他可以一天到晚不知疲倦、拒绝应酬作画,反观我们国内画画的名家,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名大而画空,画大而情少,画价高得吓人,而作品往往鱼目混珠,比比皆是,空头美术家满天飞,此种大环境下又怎能有大师出现?艺术的成功,都是辛勤汗水与不断努力的结果,同时还要悟其道、修其心,远远不是炫耀物质上的成功,路漫漫其修远也!
(作者为油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