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产业新闻 > 文化产业 > 民族宗教

易学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化现象

时间:2014-01-10 07:47:12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作者:江凌/文 李辉/图
分享到:
  

 

  “易学视野下的呈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另类解读”,旨在通过对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现象的易学解读,揭示少数民族文化与易文化传统之间的密切关联,从而在文化层面上进一步佐证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各民族“多元一体”的论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同时,在学术层面,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深入。

 

  

 

  “易学视野下的呈现”,是指运用易学尤其是象数易学的思维方法,来解读少数民族有关的神话、节庆、礼仪等文化现象。这里所说的“易学”,并非指狭义的有关《周易》文本的研究,而是指广义的“易学”——即围绕《周易》文本所发展出来的整个易学体系,包括易学的思维方式、基本理论、方法等内容。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少数民族文化现象都可以从易学的角度进行解读。本系列关注的范围,仅限于那些与易文化有较密切关系的少数民族文化现象。

 

 

少数民族文化的另类解读之一


易学来了

  为什么易学要闯入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其合理性何在?

  其一,无论是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神话学,还是符号学、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等等,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来说,如果不充分关注其与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则这种研究很可能存在某种先天缺陷

  其二,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文化与易文化关系密切,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如苗族、彝族等,本身就有深厚的易学传统和素养,并在一些文化层面上显示出了用易学理论构建其文化体系的明显痕迹。因此,以易学为视角去审视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合理而可行的思路。

其三,本系列的研究,一个重要特点是用文本自身的内在逻辑证明解读的正确性。换言之,解读的本身,是一个逻辑自证的过程。如同解方程或拼七巧板,解读正确与否,在解读的过程中将自然得到文本内容本身的证明。当然,要完全读懂本系列文章,需要一些最基础的易学象数知识。在解读过程中,笔者将尽可能做必要说明,以降低这一门坎。【

 

易学文化体系三定律

  关于中国易学文化的基本原理、方法,笔者总结为三个要点,或称为三定律,即天人同易观象系辞神道设教。这三点,也是本系列解读的总原理、总方法。【全文

 

少数民族文化的另类解读之二


易学视野下的盘瓠神话解码

 

从易学的视野来看,盘瓠神话的起源,是神道设教的产物,背后有天人同易的哲学理念和观象系辞的易学原理。目前学界流行的图腾说古史说层累说,并不能完整、准确地解读盘瓠神话的起源及其内涵。下面,我们将盘瓠神话分成出生、建功、结婚三个主要阶段,逐一进行解读。【全文

 

少数民族文化的另类解读之三


大龙洞村“接龙”民俗的易理分析

  接龙 是苗族传统民俗活动之一,目前在湖南等地的苗族群众中仍有遗存。传统的接龙活动,是把接到村寨和家里,保佑四季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面上看,接龙是一种带有浓厚民间宗教色彩的祭祀活动,但从其具体的祭祀礼仪来看,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易学哲理,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同易神道设教的文化遗存。【全文

 

少数民族文化的另类解读之四


“椎牛合鼓”的易理原型

  椎牛合鼓略比倮都是苗族古老的民俗活动。椎牛合鼓是祭祀远古的祖先,略比倮则是普通人家的丧葬礼俗。两者虽然名称不同,目的不同,具体的过程也不同,但从天人同易的角度来看,其内在的易学原理却是相同的。

   椎牛合鼓是苗族传统的祭祀活动,主要包括椎牛合鼓两个内容。椎牛,就是将选择好的牛拴在一根木柱上,再由选出的人用标枪将牛刺死。合鼓则是指在椎牛的过程中敲鼓。按照苗族传统的说法,椎牛合鼓是为了祭祀苗族的祖先蚩尤。从易学的角度我们关注的是:为什么在这一祭祀活动中出现椎牛合鼓这两种活动?为什么通过这两种活动就构成了祭祖的礼仪?其内在的原理是什么?

  在本刊第二期对接龙民俗的解读中我们提到,民俗礼仪最核心的理念是一个字。和者合也。以人物活动合于易象,以易象合于天象,从而构成天人同易神道设教的哲理内核,是中国传统礼文化的基本原理。从这个角度来考察椎牛合鼓,可以清晰、明确地解读出这一民俗活动的内在原理。

  从易象上来讲,牛有卦之象。乾为马、坤为牛,是最基本的易象。而在椎牛过程中将标枪插入牛的身体,则卦中间的阴爻变成阳爻,卦之象也就变成了卦之象(见图)。与此相对应的是:中虚之物,合乎离离中虚的定义,这样,椎牛合鼓就成为坎离相合的典型卦象了。坎离相合的易象对应于晦朔之际日月处于黄道同一位置的天象,此时月亮纯暗无光,为坤卦之象。至初三日月光初现,为卦之象。震卦为一阳初生,从最先产生的阳这一角度可理解为祖先,因而构成祭祖的内在依据。

  与椎牛合鼓的民俗同一原理,也有椎猪的活动。因为在十二地支中为,而亥正好配十二消息卦中的。这样,椎猪就与椎牛一样,也可以构成卦之象,与合鼓一起,构成坎离合相,并因此具有了祭祖的易学内涵。

  在湖南省花垣县苗族流传的《苗族椎牛古根》中有这样的记载:蚩尤战死之后,通过仙娘之口告诉苗家人:按照我打仗时的祭典,杀猪椎牛,布置坛头,用芭蕉叶做阴桥,敲响竹筒,我就来了,为你们消灾消难。从易学的角度分析: 椎牛椎猪卦之象。芭蕉中空,有卦之象。由坎离相合而出,震为,为一阳复来,所以敲响竹筒,我就来了。这里,芭蕉叶做阴桥,与合鼓在易象上起的作用是一致的,都是提示卦之象。而敲响竹筒则起到提示卦之象的作用,并由此引导出魂来之理,与接龙民俗中筷子敲腊碗有异曲同工之妙。【全文

 

少数民族文化的另类解读之五


端午节的名称、时令与易象的对应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据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的调查,包括汉族在内,我国共有36个民族过端午节,但不同的地区风俗有所不同。围绕着端午节,产生了很多有趣的传说和民俗活动,比较典型的是吃粽子祭屈原、伍子胥和曹娥,以及赛龙舟活动。从易学的视角来看,端午的时令、传说以及与之相关的民俗活动,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天人同易”和“神道设教”的易学内涵。

 

 

“端午节”的时令与易经象数系统的对应,可以用“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两个易学模型来说明。“先天八卦图”又称 “伏羲八卦图”,主要特征是乾南坤北;“文王八卦图”又称“后天八卦图”,主要特征是离南坎北。在道家易学中,先、后天八卦模式转变的“节点”正是“端午节”所代表的“阳极阴生”的“午”。阴阳变化的规律是“阳极阴生,阴极阳生”,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当阳不断增长,达到“阳极阴生”的时候,代表“纯阳”的乾卦就变成了离卦,乾卦中间的阳爻下落到坤卦的中间,坤卦也就变成了坎卦,这样,就由“先天八卦”模式变化为“后天八卦”模式(图一)。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先天”、“后天”以及先、后天的互变,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主题。按照道家的哲学理论可以这样简单地表述:“先天”代表了“阳为主导”的状态;而“后天”则代表了“阴为主导”的状态。尽管“一阴一阳之谓道”,但中国文化在历史上形成了以乾统坤,“阳主阴从”的传统。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中,“阴主阳从”好比“牝鸡司晨”,是不正常、不吉利的状态。因此“先天”与“后天”就产生了“好”与“坏”的价值定位,并同时产生了由“后天”返回“先天”的实践取向。从易学模型上讲,“先天”与“后天”的互变,即是“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两个易学模型的互变,并且集中体现在乾、坤、离、坎四卦的变化之中。“后天”返“先天”,即由“后天八卦”模型变化到“先天八卦”模型,其方法道家称为“取坎填离”,即将“后天八卦”模型中坎卦中间的阳爻取出,填入离卦中间的阴爻之处;同时将离卦中间的阴爻回填到坎卦的中爻之处,这样,离就变成了乾,坎就变成了坤,从而实现“后天”向“先天”的转变(图二)。

 

在后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围绕“端午节”的几个重要传说和民俗活动,与先天、后天互变的易学模型是完全对应的。【全文

 

少数民族文化的另类解读之六


刘三姐传说的易学原理

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中的歌仙。据学者研究,刘三姐真正的名字应为刘三妹,其传说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八《三妹山》)。明清以来,相关文献记载不绝如缕,壮族民间口传的故事与歌谣更为丰富。从易学的视角来看,其中一些传说与中国文化的易学象数思维颇有渊源,显示了天人同易的哲理内涵。

 

关于刘三姐的传说有多种版本,其中情节较为丰富、完整的一个版本,讲述了刘三姐因为躲避财主纠缠来到柳州,得到仙女帮助破解其兄禁歌难题,并在危难之际得到金色鲤鱼帮助而升天的传奇故事。【全文

 

少数民族文化的另类解读之七


彝族“火把节”传说的易学解读

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同时在彝语支系的纳西、哈尼、傈僳、拉祜、基诺等民族中也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据学者研究,“火把节”自汉唐起,已沿袭1000多年。火把节一般于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历时三天。“火把节”的标志性活动,是于夜晚点燃火把在旷野中游行,以纪念传说中的英雄。有关“火把节”起源的记载和传说有数十种之多,内容丰富、优美。本文拟从易学的视角解读两种有代表性的传说,并说明两种不同版本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于“火把节”的传说有多种,其中之一讲的是远古时候,天上的一个大力士和地上的一个大力士摔跤,天上的大力士被地上的大力士战胜(一种说法是被摔死),逃回天上在天神面前搬弄是非,天神盛怒之下遣派大量害虫到地上糟踏庄稼,危害人民。人们在大力士的带领下点燃火把驱除虫害,战胜了天神。这一天正好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人们把这一天定为“火把节”。从易学的视角来分析这一传说,可以容易地看到其中包含着从“出现灾难”到“解决灾难”的基本脉络,对应着先、后天互变的基本原理。其中的关键,仍然离不开离、坎二象。在第四、第五期的解读中我们曾提到,“先天”变“后天”往往象征着“灾难”的发生;而“后天”返“先天”则往往对应着灾难的消除和秩序的恢复。

 

“火把节”另一个传说,讲的是一个叫“黑煞神”的土司,无恶不作,鱼肉乡里。百姓不堪其苦,在英雄扎卡的带领下,火烧土司城堡的故事。因为城堡非常坚固,牧羊人扎卡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他暗中串连九十九寨的贫苦人民,从农历六月十七日起,将各家各户的羊都关在厩里,每天只喂点水,不喂草料,饿上七天七夜。准备起义的人们在夜里赶造武器,又在每只山羊角上缚上火把。六月二十四日晚,各路人马将羊厩门打开,点燃缚在羊角上的火把,驱赶羊群向城堡进攻。羊群由于饥饿,借着火光争先恐后上山抢树叶青草吃,扎卡则率领起义的人们勇猛地冲向城堡。“黑煞神”登上城堡,只见满山遍野成了一片火海,从四面八方包围城堡的人们,已经开始攻打城门了。“黑煞神”命令家丁、打手死守城门,自己却悄悄地钻进地洞,准备逃跑。攻破城堡的百姓抓来土司的大管家审问,找到了土司藏身的地洞。土司“黑煞神”拒不投降,并向洞外投出匕首。扎卡打落匕首,和众人一起投出火把,把作恶多端的“黑煞神”烧死在洞穴里。为了纪念这次斗争的胜利,人们将六月二十四日这天定为“火把节”。从易学的视角来审视这一传说,不难看出:尽管这一传说在具体的情节上与前一个传说几无相同之处,但其内在的易理格局却并无二致,是典型的“后天”返“先天”的过程。【全文

 

少数民族文化的另类解读之八


泼水节的易学解读

  与火把节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傣、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泼水节一般在每年公历四月中旬(傣历六月)举行,为期三至五天。泼水节的标志性娱乐是群众性的泼水活动,人们用铜钵、脸盆以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戏追逐,逢人便泼。民间认为,这是吉祥、祝福的水,可以消灾除病。关于泼水节来源的传说有很多,比较典型的是西双版纳傣族的七女伏魔。从易学的视角来看,泼水节与火把节一水一火,恰好构成坎、离二象。考其传说,其内在的易理原型也颇为相似,堪称天人同易神道设教的佳构。【全文

 

少数民族文化的另类解读之九


羿射九日神话与先、后天互变原理

  射日是中国古代著名神话,在众多少数民族中也有广泛的流传。学者张勤在《中国少数民族射日神话类型与分布》一文中提到,目前已发现包括满、蒙古、壮、瑶、彝、苗等25个民族的67篇射日异文。与汉族的羿射九日神话相比,在少数民族的射日神话异文中,太阳的数字有所变化,射日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从易学的视野来看,射日神话并未脱离中国文化天人同易的传统,少数民族的一些射日异文,也可以从易学的角度给出合乎逻辑的解读。【全文

 

少数民族文化的另类解读之十


大清宝藏传说的易理分析

在被称为大清王朝龙兴之地、满族文明摇篮的赫图阿拉,至今仍流传着大清宝藏索伦竿子的传说。前者因为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神奇、决绝的守护而引人入胜;后者则因为实物的遗存而增加了几分可信度。从易学的视角来看,两个传说的内容都可以依据天人同易神道设教的原理给出符合逻辑的说明。

 

索伦杆子,是满族传统的祭天神杆。传说老罕王努尔哈赤青年时给辽东总兵李成梁作仆役,李成梁看出他日后必定反明,于是想杀掉他。努尔哈赤得知消息后逃跑,李成梁派兵穷追不舍。眼见要追上时,一大群乌鸦突然从天而降,落在了努尔哈赤身上,将他严严实实地遮盖住。追兵以为是一棵树,没有理会。努尔哈赤因此得以活命。为了感谢乌鸦的救命之恩,努尔哈赤统一满族各部之后,下令满族百姓都要在自己的院子里竖立木杆套锡斗,以美味祭祀乌鸦,这就是满族民间流传的索伦杆子的由来。【全文

 

少数民族文化的另类解读之十一


“金瓶掣签”仪轨与易学原理相合

  “金瓶掣签”是清代乾隆皇帝为纠正活佛转世灵童寻访过程中的弊端,并借此加强对蒙藏政教事务管理而制订的一项制度。从易学的视野来看,“金瓶掣签”的操作形式与中国文化“天人同易” 的原理相合,显示了仪轨制订者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深厚学养和郑重、缜密的用心。

 

 

“金瓶掣签”的仪轨又是如何与易学原理相合的呢?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中国礼仪文化的核心,主要指阴阳合、日月合。具体到易象,就是坎离二象相合。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宗教仪轨,“金瓶掣签”在操作形式上象征性地模拟了“日月相合”的天道原理,而将“和”的理论与具体操作形式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易象。

 

  中国文化肇始于天文,历代统治者都把效法天道作为彰显其统治合法性的依据。作为地球上的居民,地、月、日三者关系所形成的“天道”原理,是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效法对象,而描述地月日关系的理论形态,就是出自《周易参同契》的“月象纳甲”原理。“月象纳甲”以卦象的形式描述了一个月中月亮因为地月日三者相对位置变化所产生的月象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晦、朔之际至初三日的月象。

 

  晦、朔之际,日月处于黄道同一位置,有“相合”之象。从易学的角度来讲,离为日、坎为月。“阴阳之义配日月”,因此,晦朔之际的天象非常典型地象征了“阴阳相合”的哲理。以“月象纳甲”而言,农历三十日至初一日的晦朔之际,月全暗无光,配坤卦之象。至初三日,“月出庚方”,即在西方出现一牙弯月,配震卦之象。基于“天人同易”、“神道设教”的基本原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些核心理念,如儒家的“复性”、“明德”、“天心”、“孝道”,道家的“玉液还丹”,佛道会通的“见性”、“如来”,古代帝王的“长子继位”,以及民间传说中的“盘古”、苗族民俗中的“接龙”,皆以此天象为内在依据。【全文

 

少数民族文化的另类解读之十二


圣人异表的易学解读

  圣人皆有异表。 《白虎通》中的这句话,代表了中国文化中关于圣人的特有观念。在众多的异表神话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三种:黄帝四面、舜目重瞳、孔子圩顶。有趣的是,对这三种异表的解读,至今也没有统一,似乎成了不解之谜。从易学的视野来看,这三种异表皆有所本,是运用中国文化天人同易神道设教原理的典型案例。因为本文是全年系列解读的最后一篇,为体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思想内涵,因此以中华文化的三位杰出代表黄帝、舜帝、孔子的内容作为结尾。【全文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