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产业新闻 > 文化产业 > 民族宗教

土家人的年三十

时间:2014-01-25 09:18:45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
分享到:
  
土家人的年三十

    湖北  黄念清

    1972年的春节,我12岁,从湖北恩施考入省京剧团参加工作后,已有一年多没见到父母。经过三天两夜的转船转车,我在春节前回到了家乡。

    第二天是大年三十。一大早,我就被父亲生炉子的动静吵醒。在恩施老家,火伴随人的一生,即使是炎热的夏天,火堂里也必须是有火的。我家的火堂是一个距地面近1米的地板房,房中间用泥巴垒起了一个大火炉,中间烧煤炭,炉边放着茶壶茶具。每当一炉煤炭烧过之后,就要掀开地板,将炭渣清除,再用硬柴火引燃,等火旺后将地板复原,如此日复一日。

    土家的年饭很简单,尤其是在那个时代。我家地处二高山,山田多,水田少,平常都以玉米、土豆、红薯、小麦为主要粮食,但过年还是有大米吃的。菜主要以腊肉为主,说是腊肉,其实都是当年冬腊月杀的年猪。土家人喜欢将鲜肉用盐腌上几天,然后用松枝烘烤,便成了腊肉。

    腊肉有多种做法,有腊蹄、扣肉、炒肉和年肉。说起这个年肉,现在的年轻人一定会望而生畏:约5指宽,4指厚,裹上糯米在木桶里蒸熟后,足有半斤左右。别看它样子吓人,其实肥而不腻,味道鲜美,是过年必须要吃的。

    父亲将火生好后,就忙着打扫房屋和院子,母亲在灶屋里忙着洗洗刷刷。不到中午,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相继传来,它是一个信号,表明某某家吃年饭了。渐渐地,鞭炮此起彼伏,整个山村响成一团。

    听着别人家鞭炮响了,我急忙跑进屋问:“饭好了没有?”母亲忙说:“好哒!好哒!”父亲从房屋里拿出一捆早已备好的土鞭,要我随他在门口场坝里放。和父亲一起放完鞭后,我们一家三口就开始吃年饭了。

    吃完年饭,父亲打着火把带我去给屋后山上爷爷奶奶的坟上送灯和一些饭菜,回来后就忙着收拾屋子,因第二天大年初一,亲戚要来拜年。母亲在灶台上忙完后,将核桃、葵瓜子、板栗、苕片等早已备好的小吃一一用盘子装好端出来,放在桌上,然后从她的青掛蓝布衫里拿出来10块钱给我做压岁钱。说:“青娃儿,今儿晚上莫睡哈,守岁!”就这样,我和父母围着火炉,讲着故事,度过了我人生中最美好的除夕之夜。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