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着历史的遗迹,总不免让人感怀。
走进海拔4040米的西藏自治区江孜县城,老远就见拔地而起数百米的宗山。1904年以宗山城堡为中心的江孜抗英故事,传诵至今。宗山城堡得以幸存,并保有西藏唯一保存完整的宗(“宗”相当于内地的县)政府遗迹。
旧西藏城镇的布局,往往以宗为主体,居住区、寺院围绕宗山而建。宗政府占据山头,山下为居民区簇拥,寺庙或位于城镇的一端,或建于山腰。宗,本意为“碉堡”、“山寨”、“要塞”。古代的宗,一般为各大小酋长的驻地,至14世纪,帕木竹巴政权新建13个宗级行政机关。西藏和平解放之前,西藏地方政府设有147个宗(包括相当于宗一级的卡)。在江孜即设有宗政府进行管辖,并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分封有大小32家贵族,加上以白居寺为首的寺庙集团,构成西藏统治集团的政府、寺院、贵族三大领主齐备。
江孜宗政府的衙门现辟为展览馆,里面保留着旧西藏宗政府的议事厅、差税厅、经堂、佛殿、监狱、城垣、碉堡、仓库等建筑,馆内并以雕塑的形式再现了当初宗政府日常运作的场面,其中有议事厅里的僧俗两宗本(宗本相当于县长,旧西藏实行政教合一,宗本亦设僧官、俗官各一)与辅助宗本工作的5位“列冲”(文书兼会计)办公,差税厅里农牧民交羊毛差、青稞差,宗本们审理案件,以及行刑室里给犯人用刑的场面,形象倒是相当生动。
只是有关宗政府的解说,让人感觉怪怪的。差税厅,被说成是"真实地记载了封建领主对农奴沉重而苛刻的剥削";行刑室被说成是“对敢于反抗的农奴,三大领主进行残酷镇压”;地牢则被说成是“镇压农奴反抗的地牢”。
无独有偶,出江孜县城西南约2公里的江热乡班觉伦布村,有旧西藏大贵族帕拉家族的祖业庄园--帕拉庄园,是西藏至今唯一保存完整的领主庄园,被称着是旧西藏贵族生活的活标本,也被辟为展览馆。
帕拉,是帕觉拉康家族的简称。在旧西藏众多的贵族中,帕拉家族仅次于历代达赖喇嘛家族构成的“亚谿”家族,是西藏贵族中五大“第本”家族即古代的王族后裔传承下来的贵族家庭之一。在300多年的兴衰史中,帕拉家族先后有5人担任过西藏地方政府的噶伦,西藏和平解放时期,帕拉三兄弟中,老大帕拉·土登为登担任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卓尼钦莫”,即大管家,也称达赖喇嘛的副官长;老二帕拉·扎西旺久经营庄园,也封有"仁悉"(四品俗官)头衔;老三帕拉·多吉旺久担任过达赖喇嘛警卫团的“代本”(相当于团长)。在西藏民主改革前,帕拉家族仅在后藏地区就拥有25个农业庄园,8个牧业庄园,班觉伦布村40户214人中,70%的家庭和人口属于帕拉家的“朗生”(即农奴)。
1959年3月,西藏发生武装叛乱,帕拉三兄弟随达赖喇嘛逃到印度。西藏民主改革时,对没有参与叛乱的贵族、领主,其庄园、领地由政府“赎买”;参与叛乱的,则予没收。帕拉庄园被没收后,即分给农牧民居住,得以保存。后成为文物保护单位,迁出住户,恢复原貌。
帕拉庄园雄踞班觉伦布村的中央,坐北朝南,共有大小房屋82间。建筑结构上,一层主要是仓库、朗生和牲畜用房,二层是工作和管理人员用房,三层是庄园主生活用房,体现着尊卑有序的等级关系。
帕拉的家庭经堂,在当时江孜首屈一指。中间一汉式雕花门洞,木门、隔板、高台、护栏及藏柜上,居然全部雕绘着《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厢记》等故事以及著名的成语故事。在庄园主太太的卧室里,梳妆台上的全套化装品,均为英法国进口的,不仅在当时是最高级和时髦的,现在看来也不落伍。衣柜外层贴的是旧上海时兴的美女招贴画。据导游讲,庄园主太太每天都要喝雀巢咖啡!在一间陈列庄园主生活用品的房子里,各类奢华名贵用品更是琳琅满目,各式金银器皿、珠宝首饰乃至进口地毯、毛线、钢笔,应有尽有,光是劳力士手表就有好几块——仅这一屋子的东西,得值几百万、几千万吧?!
导游一边介绍,参观者一边啧啧不已。
看过庄园主的生活办公地,往南,即为帕拉家最大的朗生院。正门上用藏、汉、英三种文字写着“奴隶院”,匾额显然是后来加上的。总共150.66平方米的地方,住着14户60多名朗生,最大的房间14.58平方米,最小4.05平方米。每个房间的墙上,挂着朗生的照片及简介,姓甚名谁、从事何种劳动、几口人、收入多少等都有详细说明,并以实物形式再现了当时朗生贫困的生存状况:一口黑锅,几只破碗,家徒四壁,几口人蜗居一室,以地当床……贫富悬殊的强烈对比,煽起的情绪自然不会仅仅是同情。
看着这朗生院,让我不自觉地想起以四川大地主刘文彩为主题、六七十年代风行全国的“革命现代泥塑--收租院”来,“不忘阶级苦,牢记……”的愤怒口号,俨然已在这里回荡。
不过,刘文彩的地主庄园陈列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即由原来的“政治思想工作机构”改为“历史性文博单位”了--贴在历史遗迹上的那些带有明显时代烙印的标签,对于那些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恐怕难以看明白,也已不合时宜了。
内地曾经经历过的,西藏也都经历了;内地现正经历着的,相信也会在这片雪域高原上留下深深的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