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产业新闻 > 文化产业 > 民族宗教

一个瑶山农民工的文化保护梦

时间:2014-02-11 06:46:55  来源:新华网  作者:
分享到:
  

    新华网南宁2月10日电(记者夏军)他是广西大山深处的白裤瑶胞,他是一名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却不断收集保存当地民族服饰和铜鼓,期盼更好地传承白裤瑶族文化。马年春节,记者来到瑶山深处,倾听这个瑶山农民工的文化保护梦。

    位于云贵高原南麓的广西南丹县,居住着一个独特的群体——白裤瑶,这是瑶族的分支。由于传统习俗保留较为完整,白裤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36岁的黎德钦也是白裤瑶族,他居住在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在记忆里,以前的白裤瑶族民族文化氛围浓厚,“铜鼓是白裤瑶文化最重要的元素,每年农闲时节、老人过世时都要敲打铜鼓,且这些铜鼓大多代代相传。”黎德钦说。

    黎德钦告诉记者,尽管如今敲打铜鼓的习俗仍传承,但随着村里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铜鼓的重要性不如从前,一些铜鼓被损坏,且年轻人将传世铜鼓出售后导致铜鼓流失在外,文化传承面临困难。

    除铜鼓外,民族服饰无疑是白裤瑶最明显的标志。当地村民告诉记者,所有白裤瑶胞服饰都是手工制作,每套服饰出售价格达2400多元,一些服饰会被卖掉,而工艺繁琐使部分白裤瑶族年轻人已不会制作民族服饰。

    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白裤瑶族文化,黎德钦开始不断收集这些传世铜鼓和民族服饰。“如今我已收集好几面传世铜鼓,这些白裤瑶铜鼓有的是明代末期传下的,最便宜的铜鼓如今价值4万多元,收集的这些传世铜鼓,我会好好保存下来,希望能有对外展示的一天。”黎德钦说。

    收集铜鼓并不“廉价”,这些传世铜鼓的价格往往都达数万元。记者在黎德钦家中看到,这间并不宽敞的房子里,除电视机外,几乎没有其他电器,泥土搭建的灶台将伙房熏得黢黑。

    黎德钦说,他的家庭并不富裕,家里除一些田地可供生活外,收入基本靠他外出务工。去年3月至12月,他在广西南宁一家建筑工地上务工,一共挣了3、4万元钱,却被包工头克扣4000多元。

    “这并不影响我收藏铜鼓和民族服饰的热情,因为收集是一辈子的事。”黎德钦说,每隔一、二年,稍有积蓄,他便开始四处收集,并把铜鼓和民族服饰都保存下来,希望一辈辈传下去。

    “尽管目前地方政府已建设一个白裤瑶博物馆,但我有一个梦想,希望多年后,能打造一个自己设计的‘民间博物馆’,将我收藏的这些白裤瑶服饰和铜鼓都展示出来。”黎德钦说。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