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山恶水让人忧,吾祖耕种几千秋;自古躬耕够温饱,毫无半点作遗留;更新观念调产业,展望未来好丰收;富民政策落到处,清水人民乐悠悠。”
这首在平塘县塘边镇清水村广为传唱的朴实民谣,是当地群众专门为村支书杨秀武所作,也是杨秀武近20年如一日,禅精竭虑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忘我工作的真实写照。
10年前,塘边镇泳河、清河、林河三个行政村撤并为清水村,通过选举,杨秀武当上了清水村党支部书记。合并后的清水村共有25个村民组,918户4200多人,其中,布依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数的70%以上,大部分村民仍在贫困线上挣扎。作为土生土长的布依儿女,杨秀武对家乡的历史现状、滞后因素和发展优势,全都了然于心。
“清水要发展,必须摒弃老旧的生产模式。”杨秀武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结合多年的经验和细心的观察,他发现,海拔较低、气候温润、缓坡资源丰富的清水村很适宜发展经果林种植。看准了这条路子后,他带领着以村班子为主力军的20多户农户扛起锄头上了山,在自家的坡地和荒坡上栽植了柿子,艰辛的付出加之赶上了国家退耕还林的好政策,短短几年,种植基地就初具规模。这时候,杨秀武又想到了改良技术,提升水果品质和市场价值,在农业部门的帮助下,杨秀武带领种植户对柿子品种进行改良,实行“矮化密植”新技术,克服传统种植产量低,管理不便的弊端,保存了良种柿子成熟早、个大粒小的优点。现今清水村的柿子远销重庆、成都、广州等城市,为果农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搞产业结构调整,思想不能单一。”杨秀武面对着早已熟悉的清水绿水,思维的绘笔从未停止对家乡新面貌的勾勒。在发展水果种植获得成功后,他又利用该村水资源和牧草资源丰富的先天优势,带领群众发展网箱养鱼和生猪、肉牛养殖。目前,该村已发展生猪养殖户50多户,建成规模化养牛场1家,养鱼场2个,开创了组组有支柱产业、户户有发展路子的建设小康新局面。
虽然清水村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但是基础设施建设极度落后,想找一条像样的通组路都很困难。杨秀武走马上任后,把彻底改变家乡面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重任挑在肩上、压在心里。一家一户地动员投工投劳,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寻求帮助,他遭了不少白眼,但收获更多的的温暖人心的话语和无私的帮助扶持。在他的带领下,一条条通组修好了,实现了祖祖辈辈“串寨不湿鞋”的梦想;一条条水渠建成了,大片良田依靠“望天水”灌溉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悄然间,不少群众搬进了新修的平房……
“基础设施搞上去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民族传统将是经济发展的下一个突破口。”随着家乡面貌的不断改变,这个信念在杨秀武的心里愈发坚定。“六月六”歌节是清水地区最盛大的民族节日,在杨秀武心中,这就是清水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清水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支点。每年,他都带领村“两委”班子,在节日期间积极组织开展对歌等文艺活动,为了强化民族文化的包装、宣传,他还组织制作了民族文化艺术光盘在节日期间免费发放,以此吸引八方宾客走进清水、了解清水、助力清水旅游产业的发展。
光阴荏苒,在悠悠清水河畔,古老的布依山寨正在杨秀武的带领下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朴实民谣的传唱,我们也期待着清水在同步小康的道路上谱写新的发展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