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产业新闻 > 文化产业 > 民族宗教

民族电影的“中国梦”,从这里启航

时间:2014-04-16 13:10:55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
分享到:
  
 
 
 
  2013年,当“中国梦”这个词汇唤醒人们潜藏的激情与智慧之时,一个令无数电影人憧憬与期待的银幕“中国梦”也呼之而出了,这就是——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

  人们还记得半个多世纪前,少数民族电影的灿烂光彩。《五朵金花》、《阿诗玛》、《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一批耳熟能详的银幕经典,在向人们展示新中国风光旖旎的地理版图与多彩斑斓的文化版图时,也以纯洁的人性、美好的爱情、婉转的歌声撞击着人们的心扉。那是永不磨灭的光影记忆,也是初生的人民共和国一次成功的文化建设。它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完成了各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和意识形态建构,其影响延续至今。

  辗转半个世纪。经过“文革”的震荡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困顿、摸索,少数民族电影在开放而多元的新世纪语境中,伸展出幼嫩而生机盎然的枝丫。《婼玛的十七岁》、《可可西里》、《静静的嘛呢石》、《绿草地》……当一批发生在遥远边疆的故事,以或清新、或古朴、或苍凉的面孔进入大众视野时,人们感觉到一种久违的真诚、温暖而质朴的气息。那是没有被工业化和城市喧嚣污染的家园泥土的味道,蕴藏着人性最初的美好。

  于是,少数民族电影开始陆续登上国内外各电影节的领奖台。然而,一方面是独特的艺术性和人文性被肯定和称道,一方面却是这些影片在电影院踪迹难觅、在观众中默默无闻。就像山间的野花,寂寞绽放,又寂寞凋零,问者寥寥。边缘、地下、小众,是大多数少数民族电影被贴上的标签。

  然而,当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投身于少数民族电影的拍摄,使少数民族电影短时间内呈现出数目可观的产量时,它终于汇聚成一股不容忽视的潮流。人们开始发现它、欣赏它、阐释它。

  2010年5月,在中国文化的“首善之区”,第一届北京民族电影展开幕了。主办方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的文化担当,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少数民族电影在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机关的过程中,也培育了一批最初的“粉丝”。

  2011年4月,民族电影展作为首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独立单元,踏上了更高的平台。少数民族母语电影、新文化电影,让海内外云集而至的参展商、制片人、各电影节组委会主席,发现了另一个“美丽中国”——原汁原味的,乡土的,人文的,传统中酝酿着变迁的中国。以此为起点,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电影开始走向海外,受到青睐。

  大潮涌动,好风劲吹。2013年10月,由国家民委、中国作协批准立项的重大文化项目——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应运而生了。这是新时代政府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创举。有学者将其称为少数民族电影的“顶层设计”,并将其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政府推动下少数民族电影的繁荣联系起来。

  然而,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所肩负的任务远比半个世纪前要复杂艰巨得多。随着电影的产业化,以及社会的瞬息万变、观众口味的多样化,打造一部成功的电影远不止于艺术成功和政治正确这么简单,投融资、宣传与营销等商业运作,都是其中的应有之义。

  为此,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不仅提出了为二十多个没有本民族电影的少数民族拍摄电影的目标,以彰显大国气质,更重要的是,还要为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闯出一条新路——一条既合乎文艺规律,又符合市场规律,能向海内外展示多民族国家多元文化风范、散发古老文明国度正能量的电影之路。

  路虽遥,但船已启航,信心满满,风正一帆悬。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