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产业新闻 > 文化产业 > 民族宗教

珠江上游的水族是中原贵族后裔

时间:2014-04-20 06:27:39  来源:和讯网  作者:任朝亮、穗宣
分享到:
  

水书先生杨秀龙向记者展示从明代保存下来的水书祈祷卷。

  在珠江水系的上游,云贵高原的深处,生活着这样一个少数民族。他们以“水”为名,喜食稻米和鱼类;他们直爽豪放,节日里纵情赛马饮酒;他们尊崇自然,爱护一石一木;他们底蕴深厚,人口不多却有独立的文字—水书。

  “我们是古代中原贵族的后裔,我们的祖先曾经在广东繁衍生息。”近日,本报记者前往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的水族山寨,在油菜花开的季节里感受这个古老民族的独特风情,听水书先生讲述过去和现在的故事。

  “三都是全国唯一一个水族自治县。”三都县委宣传部部长覃友寿告诉记者,这里的水族占了全县人口的64%,也占了全国水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记者了解到,作为一个古老而颇显神秘的少数民族,水族主要生息于贵州、广西交界的大山深处,目前全部人口约为43万人。

  敬神:炭灰擦碗不沾油腻

  “我们的新年是"端节",可隆重了。”58岁的水族大叔潘永行告诉记者,水族有自己的历法—水历。水历与夏历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水历以夏历八月为岁末,九月为岁首。端节就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水语称“借端”。2006年,“水族端节”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节前后持续长达两个月。潘永行说,小时候过端节,母亲要把家里打扫整齐,碗筷尤其要擦得干干净净。“那时没有洗洁精啊,都是用炭灰来擦碗的。”他解释说,端节祭祖要忌荤,不能有肉或猪油,所以要用炭灰把碗筷上的油擦掉。猪肉不能上祭台,鱼肉可以,而且是珍贵的祭品。

  水书:世界文字活化石

  “这本是祈祷卷,里面有红色标记的都是好事。”杨秀龙小心翼翼地翻开一本略显破旧的线装书,约有一百多页。书的纸张已经完全变黄,边沿也被翻弄得毛糙了,但字迹依然清晰而完整。不要小看这本书,它是从明代保存下来的,里面那些奇形怪状的字就是大名鼎鼎的水书—世界文字的活化石。

  水书,是水族特有的文字。并非每一个水族人都能读懂水书,能读懂它们的人被称为水书先生,今年68岁的杨秀龙便是其中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杨秀龙开始独立给村里人解读水书,占卜算卦。村里人最听水书先生的,大小事情都要请他们定夺。时至今日,年轻人却都不想学水书了。杨秀龙解释说,年轻人觉得水书难写难背,他们更向往外出打工。

  源流:远古贵族曾落脚广东

  在三都县,人们把水族称为“远古走来的贵族”,意即他们是古代中原大家族的后裔。最新的考古研究表明,水族文字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陶上的符号有相通之处,水书先生甚至可以大致解读其含义,这引起了考古学界的重视,部分佐证了水族先民来自北方的可能性。

  水族自称“睢(sui三声)”,据考证是因发祥于睢水流域而得名。据《百越源流史》载,大约在殷商之后,水家先民从中原往南迁徙,逐步融入百越族群之中,逐步形成了以中原文化、百越文化为主流的混合特质。可以说,水族社会保留着殷商文化和百越族群的浓郁文化遗存。

  “水书上说,我们的祖先曾在广东停留。”杨秀龙告诉记者,在水语中,“广州”一词的读音和粤语非常类似。很多上了年纪的水书先生,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到广州去,到祖先曾经生活的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年底高铁就修通了,从三都到广州只需要4个小时,我最盼着能坐火车去逛广州。”杨秀龙高兴地说。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