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mu)佬之名,最早载于《新之史·宗隆济传》的“木娄苗”。“木娄”,实际上是“仫佬”的最早先称。远在三千多年前,仫佬人的祖先就作为我国古代百越族群的一部分,生活在岭南的广阔土地上。晋人常璩《华阳公志 南中志》中,即有关于“僚人”在云贵高原云岭山脉南沿一带活动的记载。唐宋以后,《岭外代答》、《溪蛮丛笑》等史籍中出现了“僚”、“伶”人们共同体的记述。《天河县志》、《大清一统志》说:“伶人又名僚,俗名姆佬”,可见仫佬与僚、伶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经民族识别确定为“仫佬族”。“仫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
9年前照片:施晓亮在仫佬人家围坐在传统的地锅前吃地道的仫佬火锅。(谢盛钜 摄)
9年前照片:罗城三姐村是刘三姐的出生地,村前榕树下是青年男女对歌的好场所(谢盛钜 摄)
仫佬族走坡节是青年男女传情达意的平台。(谢盛钜 摄)
仫佬族传统——民俗竹球。(谢盛钜 摄)
仫佬族传统民俗抢粽粑。(谢盛钜摄)
仫佬族女孩心灵手巧。(谢盛钜)
仫佬族传统的地锅。(谢盛钜 摄)
处于桂北九万大山深处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全县35万人口中有13万是仫佬族,占全国仫佬族人口的80%,是全国惟一的仫佬族自治县。九年前,施晓亮就在此采访仫佬族。九年后,我们再次来到了这个桂北小城,并找到了当年陪同施晓亮采访的时任罗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谢盛钜,如今他的名片上换上了“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广西摄影家协会会员、影视音乐制作人”,刚刚退二线的他并未赋闲,每天不是上山下乡拍摄民俗,挖掘、收集、拍摄民歌,就是在自己投资几十万的音乐工作室里对这些仫佬民歌进行后期整理,自称比“上班还忙”。
“依饭节”——仫佬族的感恩节
赶到罗城县的当天下午,当地县文体局的原局长玉庆福告诉我们,计划采访的谢盛钜正好下乡拍摄去了,暂时不能跟我们见面,这样就安排我们到罗城县下面的双寨村,“那里有两位仫佬族依饭节的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你们可以多了解了解我们仫佬族的依饭节。”
玉庆福介绍说,依饭节在仫佬族又称做“依饭公爷”、“喜乐愿”或者“祖先愿”,是仫佬族人民特有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依饭”在仫佬族人民中是“感恩、庆丰收”之意,节日期间,仫佬族人民在各自的宗祠里举行隆重而神圣的“依饭道场”,进行虔诚的祭祀活动,以感恩还愿,庆祝丰收,祈求人丁安泰。在这期间,村寨里每家每户都要拿出自己家最好的食物来招待外来的客人,来的人越多越热闹就越好。
依饭节的来历和仫佬族一直尊奉的“白马娘娘”有很大的关系。传说很久以前仫佬族的祖先遭奸人陷害,被关押在牢房,一位年轻貌美心地善良,身着白色戎装,骑着白色神马的姑娘(仫佬族后人称之“白马娘娘”)非常同情仫佬族先人的遭遇,与看守一起帮助仫佬族先人骑上神马连夜逃走。当时的仫佬山乡,山高林密,毒蛇猛兽成群出来损坏庄稼,伤害人畜,逼得仫佬族先人无法生存。白马娘娘法术无边,射死毒蛇猛兽,又从“神狮”口中取出未被吞下的谷子送给仫佬人,并教仫佬族青年学武习马练箭,从此仫佬山乡年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民安居乐业,白马娘娘也被尊奉为仫佬族圣母。
仫佬族人为了纪念这位白马娘娘,每过三到五年就要在立冬时,在祖祠宗社前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为期一至三天,这就是依饭节。玉庆福说,其实在依饭节上,仫佬族人聚集在一起庆祝,不止纪念白马娘娘一位神仙,主持依饭节的“道师”要供奉出36位神仙牌位,并做法事把他们都请出来,向他们贡献祭品祈求保佑,“这36位神仙,也都是在传说中帮助过仫佬族人的。”
说到这里,玉庆福说,仫佬族人的感恩不但体现在对传说中神仙的敬畏,还体现在对耕牛的爱护。仫佬族人主要依靠牛来耕种,牛是他们生活的依靠。为了感谢牛,仫佬族人从来不会屠宰耕牛。不但如此,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牛节,仫佬族人还要为牛请功,并给牛放假,除了不让它们干活外,还拿出牛最喜爱的食物给它们吃,同时也期待下一年有个好的收成。
上刀山下火海的“道师”
玉庆福带我们要找的两位双寨村的依饭节传承人,正是他口中所说的“道师”。年长的一位叫做梁殿甫,年轻一点的一位叫做谢忠厚,在依饭节开始的时候,他们俩要配合起来主持道场。
“道师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那是要上过刀山下过火海的”,上刀山就是要赤脚在大刀片架成的梯子刀刃上爬上爬下,下火海则是要赤脚踩在一排冒着火的瓦罐上走过,如果这两样都通过了,才能成为主持依饭节的道师。
为了配合我们的拍摄,两位道师都穿上了在做法事时才穿的法衣,梁殿甫的是青色长襟大褂,谢忠厚穿的则是蓝色的,不过头上都带着类似于道教样式的帽子。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人,怎么能做到传说中的上刀山下火海呢?
谢忠厚听后笑了笑,“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首先这个道师都是有师傅传或者祖传,我就是跟父亲学的。另外到底能不能吃这碗饭,就要看能不能过刀山火海这一关了。”
谢忠厚不置可否的回答让人觉得更加神秘,他给我们介绍说,作为法师主要就是主持“依饭”的仪式,这个仪式共分为六个程序,依次为“启坛”“请圣”“点牲”“唱牛歌”“合兵”“送圣”。
这六个程序说起来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却要花费一天一夜的时间。两位道师要在依饭节法事中大量穿插歌舞乐,所用的乐器和乐用法器有半面鼓、大锣、小锣、小钹和师刀。半面鼓富有仫佬特色,鼓框由30厘米左右圆木挖制而成,单面蒙皮,发音清脆悦耳。师刀主要是道师驱邪的法器,刀柄呈圆圈形,上串许多铜环,作法事时边念唱边摇动其柄,沙沙作响伴奏。有乐曲七八支,在法事中伴舞伴唱,或在法事间歇时演奏,渲染气氛。
以“请圣”为例,“请圣”又叫“请宴”。请来的第一位神是引光。引光是仫佬族人认为的神国里专门负责联络众神仙的神,所以依饭节时先把引光神请来,由他去联系众神。他们的祭祀供品是青菜、豆腐、柑橘或柚子和酒。道师一人唱经书,一个跳神舞做恭请动作,唱腔形式变化多样,舞蹈动作颇含技巧和难度。
依饭节为仫佬族所独有,是仫佬族信仰习俗长期积淀的结晶,只依饭节中“道师”的音乐歌腔来说,就有四种,一是喃神咒,主祭师公在启坛和每道法事的首尾吟诵,以之与神对话,语言性音调,有一定的音高和节律。二是诵神腔,师公戴着不同的面具表现诸神登场时演唱,叙述神的身世和职能。三是韵唱曲,速度悠缓而富于歌唱性,多在《送花》、《唱花》、《唱牛歌》、《送梁九》等法事的重要环节时演唱,表达神的内心活动和神威法力。四是歌舞曲,在歌舞法事仪式中边舞边唱,速度较快,节奏鲜明,气氛活泼。
2006年,依饭节作为仫佬族独有的民族文化被申报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体现出仫佬族文化之精髓,进而成为仫佬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但因为其中夹杂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也随着仫佬族的许多传统民俗日益淡化,依饭节传承的文化空间逐渐缩小。
“2009年,县里组织了中国罗城首届仫佬族依饭文化节,效果非常不错。你们来的前两天,刚刚又举行了第二届,我们希望借这种大张旗鼓的宣传,来更好的挖掘保护好仫佬族的民族文化。”
从官员到音乐人:仫佬族民歌保护第一人
广西罗城仫佬山乡盛行的仫佬族民歌,是仫佬人用汉语的一种土话——“土拐话”以及柳州话或者仫佬语三种语言演唱的本民族歌曲。它的体裁虽不丰富,但歌腔种类多,旋律、调式、声部组合以及曲式结构独特。现在已经从宣传部长位子上退下来的谢盛钜就以研究、挖掘仫佬族民歌为乐。
电话联系时,谢盛钜约我们到他家里见面,因为在家里他竟然有一个小小的录音棚。“我对仫佬族民歌感兴趣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你看为了买这些设备,我先后花了二三十万呢”,这间十平米见方的书房,被安排的满满当当,谢盛钜说的这些设备包括比当地电视台使用的还专业的摄像机、照相机、视频编辑机、调音台、专业录音话筒、专业电脑等等。
“谢老师,你这也太专业了吧!”看着坐在电脑边熟练操作着视频编辑软件的谢盛钜,我们都感到很惊讶,这已经不是一般的“玩票”了。
“还行还行,我这都是自学成才”,谢盛钜听我们这么说也笑起来,“我之前就考虑过,做文学的话,仫佬族已经有很多著名的作家了,就是仫佬族民歌这一块,还没有人做也急需要人来做,我就是要做仫佬族民歌第一人。”
谢盛钜介绍说,仫佬族的民歌,形式丰富可分为三种:一种叫“随口答”,多是对唱式的“山歌”。由歌手即兴编唱,无固定内容,以情歌居多。第二种叫“口风”,为讽刺歌,歌词较文雅、语气较温和的称“正口风”,反之则称“烂口风”。“烂口风”多在比才斗智、抨击坏人坏事时唱,尖锐泼辣,格式不拘。也是由歌手随编随唱,没有固定的歌词。 第三种叫“古条”,是一种传统叙事长歌,内容多是长期流行于民间的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故事,如《木洛大王》、《伏羲兄妹》、《梁山伯与祝英台》、《吕蒙正》、《八寨赵金龙》、《梁大造反》、《唱罗城》、《孟姜女》、《刘三姐》等。有基本固定的歌词,短的数十行,长的数百行。
“仫佬族民歌的结构形式,有四句、五句、六句直至几十句一首的,句式又有三字句、六字句、十一字句、六字头七字尾等,变化较多,一般都必须押韵。”谢盛钜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比起形式来仫佬族民歌的唱腔更为丰富,“我发现搜集整理的唱腔,竟然有110多种,最多的有360字的唱腔,最少的才8个字。”
而仫佬族民歌丰富的唱腔,到现在被人们还传唱的却只有一两种,“其它的都几乎要绝迹了”,谢盛钜举了个例子,“我们仫佬族的女歌王罗周兰,我跟她交流时,她告诉我她爷爷会360字的唱腔,我以前都没听过就决定去录一下,没想到还没去成老人家就去世了。好在罗周兰还会唱一小半歌词、会唱大部分曲调,赶紧录下来,用电脑制作出音乐伴奏、合声,这样整理出来就能教仫佬百姓传唱了。”
“仫佬族民歌,除了我就没有人做了,如果我再不抓紧整理,丢失的唱腔会更多。”也正是看到了这种危机才决定要做这仫佬族民歌的第一人。现在也退休了,一有空谢盛钜就往乡下跑,拿着照相机、摄像机,跑歌会拜访村寨老人,把各种唱腔都拍摄录音下来。
不只是记录,有时候搜集到的唱腔已经残缺不全,已经处于半失传状态,谢盛钜就根据自己掌握的音乐知识,结合仫佬族民歌传统习惯特性,把唱腔续全,“完了再找来仫佬族民间歌手到我家里来唱,有感觉不合适的地方再改”。
在谢盛钜看来,由于得“地利”之便,与外界接触较多,与汉族及其他民族通婚和交流的机会也较多,深受汉文化影响,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也有较大的吸收、融合的能力,自己的民族特色已经少之又少,“作为一个民族总要有点自己特有的文化,要不怎么能称为一个民族呢?我做这些,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自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