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门生邵松年《一斑吟草》诗稿详载唐至清代精品230种 彭令 引言 近期,有不少收藏者热议,《一斑吟草》稿本的面世,对于鉴定古代书画碑帖精品,特别是鉴赏邵松年兰雪斋曾旧藏过的精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譬如,若某位藏家深藏有五代南宋间巨然的《烟浮远岫图》真迹,想请已经历史定位的收藏大家,来写鉴定评语,甚至作广告词,谈何容易。而这部鉴赏手稿的出现,就仿佛为藏家请来了晚清民初大收藏家、鉴赏家邵息盦。通过这部稿本,我们似乎能看到,邵氏亲笔题巨然《烟浮远岫图》诗曰:“远岫烟浮久不传,寒岩飞瀑见无缘(笔者按:稿本中原为‘迹都淹’,后作者改‘见无缘’)。溪山兰若浑相似,疑是村居六月天。” (摘自邵松年《一斑吟草》稿本,正文第十叶前半页)其诗后的注释,颇相当于息盦跋曰:“巨师《烟浮远岫图》载于画谱,久佚。寒岩飞瀑,图毕涧飞,曾见之。此图绢本,高五尺许,题曰‘溪山兰若’。细审,无寺观丛林,当是夏日山居图也。”(同上,摘自邵松年《一斑吟草》稿本)且此诗此跋为大收藏家的亲笔手迹、真正翰墨(笔者按:邵息盦系名符其实的清光绪九年翰林院编修),这真有点似这位已故大收藏家、翁同龢的学生“死而复生”,亲手为当今收藏家珍藏的精品赋诗题跋。这是一件多么神奇、多么让收藏界惊喜的事情。 众所周知,名家名人手迹的文化价值与宣传效果无疑是巨大的,这也是许多人千方百计、不惜重金求名家名人题词(手迹)的重要原因。倘若民间确实流传有巨然《烟浮远岫图》真迹,从文辞方面,我们可将邵息盦《一斑吟草》稿本中评价巨然《烟浮远岫图》的诗作及注释(上文已引用),与“清初画圣”王石谷(公元1632-1717年)在其《烟浮远岫图》扇面(现藏故宫博物院)两次题的跋语作比较;石谷其一曰:“巨然《烟浮远岫图》,今在昆陵庄太史家,真海内第一墨宝。余尝借观,背临大荣寄呈闻川萼先生。剑门王翚。”其二曰:“巨然此图不用道路、水口、屋宇、舟梁,唯以雄浑之势取胜。每每至深山樵牧不到处。遇此真景,在巨公本色,更为逸品。癸丑上巳日石谷重识。”认真赏阅后,我们能感觉邵氏诗作(及注释)与王跋各有千秋,皆可为巨然此画增色不少。 其他如唐伯虎(公元1470-1523年)工笔《春社醉翁图》、傅山(公元1607-1684年)小楷《金刚经》与王石谷《临安山色图》等等,倘若真迹仍传世,都能从此部邵松年鉴赏历代碑帖书画精品题诗手稿(《一斑吟草》稿本)中,找到对应的“形象代言”之诗作与注释(翰墨)手迹。因此,有研究者和收藏家确信,若深下功夫挖掘运用该部邵氏手稿本,其中的文化资源与财富确实比较巨大、诱人。 正文: 熟悉两代帝师翁同龢(公元1830-1904年)的人,大多知道,其传世有《瓶庐诗稿》等著作。《瓶庐诗稿》一书,最早便是由其门生邵松年(公元1848-1923年)勘定,于民国八年(1919年)请名工陶子麟刊刻。有不少收藏家认为,该书校正、书写、刊刻、纸墨均上乘,为民国间刻书精品。由此,亦可见邵氏手笔不凡。 邵松年,字伯英,号息盦,室名澄兰堂、兰雪斋。常熟人。晚清民国收藏大家。同治九年(1870年)举人,授内阁中书;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光绪十七年(1891年),任河南学政;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归田养母。邵松年擅长书法,尤精小楷,笔墨闲雅。时任中华书局董事、美术部主任的高野侯,曾为其编印《邵息盦先生小楷》(民国六年五月上海广仓学宭印行)流传于世。其另一大成就为书画收藏与鉴赏,著有《澄兰堂古缘萃录》十八卷,记述所藏书、画、碑帖,书成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和文献价值。另有《虞山画志补编》,成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彭令按:与《一斑吟草》成稿时间同)。又编有《海虞文征》三十卷。所撰文稿多在抗日战争期间散佚。 笔者近日在山西收藏者古渊先生处,见其一藏品,为稿本《一斑吟草》,即为这位近现代大收藏家邵松年于民国壬戌年(1922年)撰成。稿本中详载唐至清代精品碑帖书画230种,作者反复研究历代碑帖书画精品后,综合鉴赏(鉴定)经验、窍门、心得与藏品传承历史、艺术特征、各家题跋等,为每件藏品各作一首七言绝句(相当于容易记忆的鉴定口诀秘诀)并注释。该稿本作为晚清民初已经历史定位的大收藏家鉴赏精品的手迹,其巨大的范本价值若得以深入挖掘、研究,当今书画碑帖鉴定界,某些悬而未决的疑惑与难题,也许能从中找到不少证据或答案,让人茅塞顿开。 《一斑吟草》的文献价值 《一斑吟草》是一部鉴赏书画碑帖的工具书。此书在民国年间有铅印本行世。经查,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与江苏南京图书馆有收藏,均未标确切的出版年代,疑为家刊私印本。书中邵松年为每件藏品各赋七言绝句一首(相当于容易记忆的鉴定口诀),包括《论碑帖绝句》四十首、《论书绝句》四十六首与《论画绝句》一百四十四首。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均为书画大家,有郭熙、巨然、祝枝山、文征明、唐伯虎、徐渭、傅山、王石谷、金农、郑板桥等等,对每个人的创作特点,都有高度精炼的概括,同时又有作者个人对其的评价,语言凝练,又极易让人记诵,读起来亦朗朗上口。如评鉴北宋山水画巨匠郭熙(约公元1000-约1080年)作品曰:“溪山清趣郭河阳,作会曾推作画王。鬼面皴与蟹爪树,思翁鉴别语焉详。” (摘自邵松年《一斑吟草》稿本,正文第十叶前半页)诗后注云:“河阳雪山图,思翁题云:所谓蟹爪树鬼面皴,真者固如此图近似。题款只‘郭熙’二字,签题‘溪山清趣’,不知何征。兰石先生题京师友人作画,会以此为冠。” (同上,摘自邵松年《一斑吟草》稿本)中国书画艺术鉴定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书画收藏委员会主任张忠义先生指出,“鬼面皴与蟹爪树”正是对郭熙作品的精到概括,“这也正是我们书画教学中重点。而学生在临摹大家绘画作品时,也必定抓住特点来临摹。对于书画实践包括鉴定书画作品都十分有益。”从这点,我们也可看出《一斑吟草》的文献价值所在。 手稿本小楷极为精到 古渊先生手中的这部手稿,毛装一册,封题《一斑吟草》。该稿本高二十五点六厘米,宽十七点八厘米,共三十一叶(六十二面),其中正文二十五叶(五十面),序与题词六叶(十二面),共约13500字。正文全部写在红丝双栏稿纸上,每页首尾一侧栏线似斑竹状,稿纸左下角印有“澄兰主人笺”五个红色字迹。邵松年室名之一为“澄兰室”。张忠义先生阅后认为其为邵松年专用稿纸。晚清民国时期,文人墨客很多有自己的专用纸张,这一风气很盛行,有的用各种图案的花笺,有的是私用特制的,大多手工制作,这在现代来说,造假非常困难,因此,单从纸张上来说,这部手稿系邵松年本人真迹的确定性就颇高。 这部手稿正文每半叶十行,行二十三字,小字双行同。邵氏正文手迹共约11500字,约占整部稿本字数的十分之九。细察之下,其间有四十多处修改痕迹,具有稿本的明显特点。观其修改痕迹,修改后文字,与民国铅印本《一斑吟草》文字一致,从中能看出作者在写的过程中反复推敲的斟酌过程。张忠义先生指出,这在一般的抄本中是不会出现的,只有作者本人的手稿,才会有这样反复琢磨用词、用字的过程。对于此点,笔者与张先生一致,深有同感。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研究馆员萧燕翼先生,在仔细比对《一斑吟草》稿本与民国时期高野侯所编的《邵息盦先生小楷》影印本后,认为此部书稿中的手迹,与《邵息盦先生小楷》影印本中的字迹,从字体、运笔笔势、笔锋等方面逐一比对,一脉相承,气韵贯通,出于一人之手。该稿本确系邵松年手迹无疑。张忠义先生也提到,该手稿从书法艺术角度讲,属于邵松年的真迹,虽系其晚年作品,但可以看出其晚年功力依旧很好。 手稿中的“兰亭论断” 晋代王羲之书法作品《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一座丰碑,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目前,普遍认为《兰亭序》系王羲之所作,而其真迹并不流传于世,存世墨迹均为摹本。而存世摹本中以“神龙本”为最著,神龙本《兰亭序》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而得名。神龙本《兰亭序》被认为在流传至今的《兰亭序》摹本中,是最精美的一本,因为它将原作的笔墨表现得最为真切。原本上带有“破锋”、“断笔”、“贼毫”的字都摹写得很细腻,改写的字迹也显示出了先后的层次,行笔踪迹、墨色浓淡十分清晰,间架结构也是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显得自然生动。其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并被普遍认为系出唐代冯承素(公元617-672年)之手。 其实,对于这一观点,目前依旧存有争议。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高二适先生就认为《神龙本兰亭》为褚遂良所摹(见高二适《〈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首载于1965年7月23日《光明日报》),另有一种观点则认为系出智永之手。学术界为此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而启功先生在其《〈兰亭帖〉考》(见中华书局1999年7月第1版,2008年8月北京第3次印刷的《启功丛稿》“论文卷”第三六至五六页)中讨论说: 神龙本,故宫藏,曾屡观原卷。白麻纸本,前隔水有旧题“唐模《兰亭》”四字,郭天锡跋说这帖定是冯承素等所摹,项元汴便鉴实以为冯临,《石渠宝笈》、《三希堂帖》、《兰亭八柱》第三柱,俱相沿称为冯临。帖的前后纸边处各有“神龙”二字小印之半。…… 这帖的笔法秾纤得体,流美甜润,迥非其他诸本所能及。…… 这一卷的行款,前四行间隔颇疎,中幅稍匀,末五行最密,但是帖尾本来并非没有余纸,可知不是因为摹写所用的纸短,而是王羲之的原稿纸短,近边处表现了挤写的形状。双摹纸二幅,也是至“欣”字合缝,这可见不但笔法存原形,并且行式也保存了超草的常态。……但是从摹本的忠实程度方面来看,神龙本既然这样精密,可知它距离原本当不甚远。…… 显然,启功先生并没有断定“神龙本”《兰亭序》系冯承素所摹。从文中“郭天锡跋说这帖定是冯承素等所摹”、“以为冯临”与“俱相沿称为冯临”等语,可以明显看出,启功先生对于“神龙本”是否定为冯承素所摹,尚无明确的态度。 在邵松年此部手稿中,提到了神龙本《兰亭序》,有七绝诗云:“真本神龙属褚临,几经摹勒妙难寻。何如颍井虹光出,广大清和韵度深。” (摘自邵松年《一斑吟草》稿本正文第四叶后半页)邵氏在该诗下注云:“神龙本转相摹刻,真相难求,颍上初拓虚和婉妙,耐人寻味,致佳本也!”(同上,摘自邵松年《一斑吟草》稿本) “真本神龙属褚临”之语,指出该本为褚遂良(公元596年-658年)所临。邵松年的观点比高二适早提出了四十多年,这个观点也值得参考。 稿本价值不可估量 从书法艺术角度讲,邵松年在当年身份较高,又系收藏大家,其小楷十分精到,其作品也是今天藏界、艺术界追求的尤物。邵息盦还是中国近代书法家,工诗擅画,当今拍卖场中,偶有其对联与手札出现,但是其整部书作手稿尚属首次面世,其书法功力在此中几乎全能展现。而稿本价值的重要性又在于文献版本方面。该部稿本系作者本人亲书其自题历代碑帖书画(宋代至清代古画达一百四十四件)精品七绝诗二百三十首及注释,为鉴赏(鉴定)历代碑帖书画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参照)之可靠原始史料(大收藏家墨迹)。作者邵松年反复研究历代碑帖书画精品后,综合鉴赏(鉴定)经验、窍门、心得与藏品传承历史、艺术特征、各家题跋等,为每件藏品各作一首七言绝句(相当于容易记忆的鉴定口诀秘诀)并注释,其手稿无疑是鉴赏历代精品碑帖书画的重要范本。 另外,通过对稿本的研究,我们还可以了解刊本的编辑情况,有的稿本本身就是“编辑工作本”,通过对稿本删、改、涂等情况的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的历史状况、作者的心理变化等。这部手稿本,即是《一斑吟草》出版前的最后的修订本,其文献意义不言而喻。加以其为民国抗日战火中的幸存之物,故殊为难得。 2013年8月初稿,10月修订。 (本文作者系中国政协文史馆特聘文史资料研究员) 原标题:晚清民初收藏大家鉴赏书画碑帖手稿面世(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