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产业新闻 > 文化产业 > 中医传承

保定非遗传承人王红星的“推拿梦”

时间:2013-08-23 14:54:48  来源:传媒联合网  作者:
分享到:
  

 王红星在中医养生班上现场演示

  已到而立之年的王红星决定从骨科转到推拿科,身边所有人都对此不解,因为这意味着放弃优厚的薪酬去从事一个让人“看不起”的行业。他潜心研究脏腑推拿术,身边人都认为他“精神失常”了。在他的努力下,2012年,“脏腑推拿术”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久前,保定市卫生局成立了脏腑推拿研究会,王红星期望通过研究会来培养专门人才,向京津地区输送,将传统推拿打造成高端产业,破解非遗传承难题。

  转科

  从收益可观的骨科转到“名声不好”的推拿科

  在保定,许多人虽然叫不上他的名字,但都知道保定市第一中医院有一位医术精湛的推拿大夫。他叫王红星,今年43岁,是保定脏腑推拿术的第十代传人,同时也是保定市第一中医院推拿科主任。

  1991年,王红星大学毕业了。刚刚走出校门的他听从父亲的安排,进入了保定市第一中医院骨科。王红星脑筋活,他根据体表和骨骼结构规律,经过一番研究,将骨科穿针手术的时间从3—4个小时缩短至仅需1分钟。

  “2002年,自己30岁了,难道就这样做一辈子穿针手术?”王红星决定转科。受脏腑推拿术传人二伯父王顺通的影响,他主动要求转到推拿科工作。

  “推拿科的工作不但累,还不挣钱。”王红星说,之前在骨科工作的十年中,他一年就可以攒3万元,这在90年代不是小数目。这让家人也无法理解。父母找他谈话,妻子也不止一次提出质疑。“推拿的社会名声也不好,说白了就是个‘伺候人’的活儿。”其实,这些王红星自己都知道。 从2002年转到推拿科以后,王红星挣得工资还不够贴补家用,直到2008年工资才勉强维持家里的开销。

  钻研

  刚结婚一月4次跑北京,被众人认为“精神失常”

  “进推拿科初期压力很大,每当听见手机响,第一个想法就是,是不是哪个手法做错了。”为了提高水平,2002年,王红星开始频繁地跑到北京进修学习。

  那时,凌晨3时当别人还在睡梦中的时候,他坐在了去北京的火车上。一个月要跑4趟北京。他说,那会也没感觉累。

  去朋友家里玩,第一件事就是找来电脑,自己观看随身携带的学习软盘。“很长一段时间忽略了家人、朋友,人们都说我‘精神失常’了。”说起这些,王红星的语气里带着些许歉意。 在王红星学习揣摩推拿术的道路上,他先师从“大成推拿学派”的创始人臧福科,学习“振腹疗法”;后跟随北京的董安立博士学习脊椎矫正学;又拜台湾“经筋手疗法”之父黄国松教授为师,学习“经筋手疗法”。不断充实完善着“保定脏腑推拿术”。

  困境

  门槛低从业者层次浅,社会地位低无人愿学

  2008年,为了光大传统推拿术,王红星决定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申遗”的关键时期,王红星却患“腰椎神经根鞘膜囊肿”不得不住院治疗,期间,他忍痛“撅着屁股”查阅资料、往返于医院和文化局之间。终于在2010年5月,“脏腑推拿术”正式入选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红星被定为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2012年1月,“保定脏腑推拿术”又成为了河北省传统医学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与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样,“脏腑推拿术”也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境地。据王红星介绍,脏腑推拿术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按摩推拿术之一,历代相传至今,现在掌握此种技术的人越来越少,这个医学瑰宝面临着传承难题。 如今,许多人还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个行业,许多有医学基础的好苗子,根本不愿入这行。另一方面,王红星说,推拿按摩行业门槛低,从业者层次浅,造成整个行业的恶性竞争和循环。

  传承

  成立研究会培养人才,引领推拿向高端发展

  作为非遗传承人,王红星感到“越来越强”的使命感,他开始寻找“脏腑推拿术”传承的突围之路。

  他发现,脏腑推拿术在面临传承难题的背后,是社会对推拿按摩的巨大需求。王红星告诉记者,如今,人们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老年人也越来越多,高端保健、高端养老都为推拿术提供了很大的市场。但能提供服务的人很少,对中国传统的东西挖掘、利用的程度还不够。 这些,让王红星看到了传统医学瑰宝传承的希望。他向保定市卫生局和民政局申请建立保定市脏腑推拿研究会的报告已经获批,2013年7月18日,研究会正式成立。王红星的想法是,通过研究会培养专门人才,向京津地区输送,引领这个行业向高端发展。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