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离不开土壤 水泥路、柏油路长不出作家
新华悦读:很多作家都是从“乡土文学”创作起家,但往往进入城市之后创作力有所下降。相对普通人来讲,作家如何择居显得更纠结与矛盾。城市与乡土的生活经验转换对您的创作是否有过影响?
张炜:从文学史上看,大作家都离不开哺育他的土壤,一个是实指的土壤,一个是虚指的文化土壤,这是肯定的。但他们的创作不是“乡土”两个字所能概括的,乡土不意味着农村。我在乡土和城市生活的时间都很长,在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本性决定了文学的本性,只有土地才具备生长的条件,水泥路、柏油路上连草都不长,怎么能长出作家。包括一些知识分子,城市生活的作家也是依赖大自然的,这个大自然指有较少人工痕迹的那些山、那些田野,不光是对作家,我觉得这对任何人都是最重要的。作家一定要保持对大自然的热爱、敏感和投入,这是创作的根本动力。
新华悦读:您曾说十年来一直在探索“综合十九世纪文学大师和吸收数字时代表达特征”的“第三条写作道路”,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探索?
张炜:对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仅简单地在形式上移植是不可能的,像巴尔扎克那样泼墨式的文字风格是摹仿不来的,今天的文字必须更凝练、更简单、更有力、更独特,但他们内在的艺术和思想的含量永远是当代作家的榜样、标杆。怎样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的经典与大师,同时又能吸收整个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一路积累下来的全部营养,结合侧重客观的表达和现代主义这种注重心灵内部的表达走出第三条道路,这不是一个作家甚至一代作家所能完成的巨大文学工程,但我相信只有这个工程完成了,中国包括世界的当代文学才能产生与十八、十九世纪相抗衡的作家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