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产业新闻 > 书画园地 > 艺术流派

把现实题材创作中的生活感受转化为诗情

时间:2013-10-15 11:30:15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分享到:
  

  现实题材的戏曲创作应把生活感受转化为诗情,并用充满诗意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它比真实的生活更美、更感人

  现实题材的戏曲创作难度很大,它的难点不仅在于作品要真实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而且要求创作者能够发现生活中的诗意,把生活感受转化为诗情,并用充满诗意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它比真实生活更美、更感人。

  现实生活纷繁复杂,矛盾很多,如果只着眼于写社会问题和矛盾,由于戏曲舞台容量的限制,就很难像影视作品那样描写出广阔的生活面;与现实生活相比,更难免相形见绌。高明的艺术家总是透过现实生活的矛盾,揭示人的心灵和情感。如湖北花鼓戏《十二月等郎》写男人外出打工、留守农村的妇女的生活,但作者不是着眼于“留守妇女”这一社会问题,而是写妇女们面对困难所产生的焦虑、惆怅和期盼,她们肚子里有苦水,但总是“揣一个希望在心头”,因此能够坚持、能够奋斗。悠长的二胡曲——陶子丈夫的二胡曲、驻村干部周龙的二胡曲以及打工男人们集体的二胡曲,如泣如诉地萦绕在人们的心头。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们选择了分离,但分离又必然带来思念以及种种新的矛盾。作品使观众对女人们的心理和感情有所了解,产生同情,其艺术感染力就大大超出了对社会问题的诠释。

  再如秦腔《花儿声声》写政府对不宜居住地区群众进行搬迁所遇到的问题,政府举措是惠民工程,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宣传这一举措的意义,但艺术作品又不应停留在活报剧的层面。杏花婶之所以不愿搬迁,不是保守和顽固,而是因为有一种割舍不了的情。作品以回顾的手法,展现以往的生活画面:困苦年代的唱花儿,战乱中的恋情,土改后男人们的狂喜,久旱逢雨时女人的冲动,灾难带来的痛苦……炽烈的花儿与粗犷的秦腔融合,艰苦的生活在人们的心中也是这般美好!艺术家写出了搬迁背后人的真性情。

  剧作家、艺术家对生活的情感通过塑造的人物散发出来。秦腔《西京故事》表现了农村出身的两代人进城以后的遭遇,作者是以一种尊重的情感来写农民的。这种尊重最后化为罗天福艺术典型的塑造。世代相传的秦腔,苍凉中透着坚强。罗天福面对误解、鄙视和各种挫折,保持着人格的尊严,不放弃理想和信念,作者在农民身上看到这种宝贵的民族精神,他热情地赞颂它!扮演罗天福的李东桥说,读剧本时“大动感情,受到了极其强烈的震撼”,“激起了我的创作热情”。正因为演员充满激情,舞台形象深刻感人。

  人们期望现实题材作品能够发挥教育作用,能够引起哲理的思考,但只有作品体现了真实的感情,才能真正发挥教育作用,表现出思想深度。如河南省豫剧院三团演出的《村官李天成》和《焦裕禄》都是以真实的人物为原型创作出来的,作品表现了这两位优秀干部对群众的满腔真情。剧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熟悉并热爱这些人物,是创作成功的基础。演员贾文龙本身对焦裕禄就十分崇敬,“在我心里想立这个戏已经有好几年了”。因此,他能够以质朴淳厚的唱腔唱出了人物的真情。做一个好的村官,不仅要有工作能力和气魄,而且要肯于“吃亏”,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李天成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这一点,而且做到了,所以他的一大段“吃亏歌”就不是一般的说教,而是情真意切的内心倾诉,用朴素的语言阐述出非常重要的道理。寓教于情,使这段唱腔和唱词能够广泛流传。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