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少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
近年来,随着国家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战略的实施,我国的文化产业正经历着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阶段。日前,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发布了《中国文化企业报告2013》,对我国文化产业当前的基本格局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剖析。
近日,报告主编、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指出,我国当前的文化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存在着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与硬件化地产化两大方面的问题。发展文化产业,不能只有平台没有内容,文化产业中内容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在许多地方,一说到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圈地
中国青年报: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正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
陈少峰:我国的文化产业已经进入战略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已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任务。按照一般统计口径计算,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大概在5万亿元左右,产值约占GDP的3.2%。照现在的速度发展下去,2015年前后,文化产业产值将占到整个GDP规模的5%左右。
中国青年报:文化产业在高速发展下存在哪些问题?
陈少峰: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目前我们的文化产业存在着极为严重的低水平同质化竞争问题,什么火了大家就一拥而上,大多数时候水平很低,只是简单地模仿抄袭。比如前几年社会上流行做动漫,就出现了一大批动漫公司,却很少有人能做出像美国的《功夫熊猫》那样的产品。大多数公司看着很忙活,其实都只停留在翻拍经典历史故事,或模仿日本动漫的水平上。
其次,我们的文化产业目前存在着极为危险的硬件化,甚至是地产化的倾向。在全国许多地方,一说到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圈地,搞文化产业园或创意孵化基地。但所谓发展文化产业经常只是一个幌子,实际上就是在用便宜的价格圈地盖楼。比如,现在很多地方都流行发展文化旅游,但最终项目中与文化有关的就只有几个雕塑,剩下的地要么盖豪华酒店,要么建高尔夫球场,与真正的文化产业完全是两码事。
中国青年报: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中,企业肯定赚不了钱,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企业前赴后继?
陈少峰:一方面是因为,许多做文化产业的人压根儿就不懂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比如,很多人以为只要电视剧拍出来了都能赚钱,所以有一大批投资者往里面砸钱。然而实际上,我国每年产出的电视剧中,最终能在电视台播出的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题材雷同、拍摄水平低劣的电视剧连和观众见面的机会都没有。
另一方面,现在许多文化企业根本就不是以市场为导向,而是以政策为导向。我把这种企业叫做“吃政策的企业”,这在当前的动漫行业特别明显。这几年,许多地方都把动漫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突破口,一些地方政府纷纷给予动漫企业政策补贴或奖励,有时只要企业搞出一个动漫产品,政府不管质量如何都会给补贴。这种情况下,就催生了很多带有投机性质的企业,这些企业不会考虑市场竞争力问题,就想东拼西凑赶紧做出一个东西,拿政府补贴。而这些政府补贴就足以让这些企业“盈利”了。
中国青年报:文化产业出现硬件化、地产化倾向,背后的责任在谁?
陈少峰:冲动型的地方政府和个别企业都有责任。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问题上比较冒进,只知道要发展,却不了解文化产业是什么、应该怎样培育,就依赖传统的“政绩工程思维”,以为非要做出一个有形的东西,才能证明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
比如,近年来许多地方都流行建大型的会展中心,动辄要耗资上亿元甚至上十亿元。按照会展行业的发展规律,应该是先有会展公司,再由会展公司培育出当地的会展产业,最后根据会展产业的体量,配套建设相应规模的会展中心。可是我们一些地方的逻辑完全相反,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建起来一个规模巨大的会展中心再说,为了填这个会展中心,再去临时组建会展公司。结果是大量会展中心处于闲置、亏损的状态,“面子工程”变成巨大包袱。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所谓文化企业投资动机不纯,表面上说是要投资某某文化产业园区,实际上就是为了利用政策用便宜价钱拿地。等文化产业园区建起来后,就把房子出租给其他企业或个人来赚取房租,租户中有的根本和文化产业没有一点关系。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只重视文化产业园区这块牌子,很少去追究园区建成后实际是在做什么,就导致这些投机企业“打着发展文化产业的旗号做地产生意”的伎俩屡屡得逞。
没有良好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只会是空中楼阁
中国青年报:您在报告中指出,我国当前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重平台,轻内容”的问题,这怎么解释?
陈少峰:在互联网时代,文化企业特别是互联网文化企业,比如门户网站、社交媒体网站、公共视频网站等,所掌控的平台越来越大,甚至在某些领域形成了垄断。巨大的平台需要大量的内容来填满,在大平台面前,内容生产者非常弱势。这种格局下,掌控平台的人就很容易利用优势地位获得更多利益分成,内容生产者只能拿到一些零头。久而久之,平台的掌控者越来越强、越来越富有,而内容生产者的收入越来越低,愿意从事内容生产的人也会越来越少。
众所周知,做文化产业不像养猪可以速成,内容生产者想要出成果,需要长时间的大量积累。人家宫崎骏积累了几十年,才创作出那几部经典作品,如果我们国家未来的“宫崎骏”们都因为收入太低、生活所迫纷纷转行,那中国就永远出不了举世瞩目的经典作品。
在文化产业中,内容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中国的文化产业想要走出去,在国际上有巨大影响力,就必须有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否则,就算我们的文化产业市场规模再怎么迅速发展,我们也只有接受别人文化与价值观输出的份儿,很难通过拿出有文化竞争力的作品去影响别人。
中国青年报:在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政府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陈少峰:政府首先应该做好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文化事业发展是文化产业繁荣的前提,没有良好的文化事业做基础,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只会是空中楼阁。比如一个地方想要发展戏剧产业,前提是这个地方要有足够多的老百姓喜欢看戏,市场够大。而想要培育老百姓对戏曲的兴趣,地方政府就应该大力发展与戏曲相关的公共文化事业,多建一些公益性的小剧场,多举办群众性的戏曲活动。
其次,政府应该做好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的引导者。一方面,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时不能过于冒进,要根据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来审慎、合理地选择适合本地的文化产业路径,不能用发展制造业的逻辑来发展文化产业,更不能把文化产业当成政绩工程来做。另一方面,政府应该打破“重平台,轻内容”的不良趋势。这不但需要政府打破个别机构对文化传播平台的垄断,让多个平台相互竞争起来,更需要政府对内容生产者采取更精细、更有效的扶持方式。比如,政府在补贴文化企业时,应该多采取一部分事后补贴或奖励的方式,根据产品的质量与影响力来决定补贴的力度,让带着投机目的的个别企业很难钻政策的空子。
中国青年报:除了政府扶持,文化企业特别是内容生产者,是不是也应该想办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陈少峰:的确如此。我们的文化内容生产者需要不断提高创作的宽度与广度。拿影视剧编剧来说,国外影视剧剧本的题材非常丰富,各行各业都能出精彩的故事。可是在我们国家,流行的一直就是那两样——家庭伦理与武侠玄幻题材。其实对于影视剧剧本创作来说,写作只是一个工具,关键还在于对生活、对社会的理解,这就要编剧创作者的知识面不能太窄,最好有充分的社会生活经历和人生历练。
与此同时,我们的内容生产者也应该开阔视野,做好内容但不能只做内容。在内容生产之外,内容生产者应该把产业链做起来,形成多环节收益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