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造假调查:被“渗透”的拍卖行 (1/3)页
而另一方面,则是艺术“礼 品市场”的火爆和巨大的市场需求,“我们需要找东西去满足这些需求,当真的找不到时,仿品也无所谓。” 他们在面对赝品时,有种特殊的“情感”,“我们并不痛恨赝品,我们痛恨的是地摊货”。而对于作品真伪,他们有自己的理解,“真假不重要,赝品也能拍出去, 有人就想买假货在家摆着玩儿。品相不好的真品还不如品相好的赝品,因为后者能够交易,这是我们的终极目的。”大量赝品渗入拍卖行,并成功“洗白”,这严重扰乱了整个艺术市场。“目前拍品真假比例能达到六四开,就算是国内最好的拍卖公司了。”
赝品“遭遇战”
今年春拍结束了,李然(化名)终于松了口气。他是国内某拍卖公 司的业务员,主要负责书画部分。“这次太险了,差点业绩就完不成了。”在今年征集拍品过程中,他整天在拜访客户,很少参与公开征集,因为这其中95﹪的作 品都是赝品,而且质量不高。但他整个征集过程非常不顺利,没有征到足够重量拍品,“我业绩要求是1000万,当时才完成500多万,整天一起床,就感觉有 债主在催债。”
直到临近拍卖的时候,李然偶然得知,多年相熟的藏家想要出手一件重量级作品,拍卖价格估计上千万。李然赶紧去拜访这位藏家,因为之前有多次愉快地合作,所 以藏家爽快的答应把这件作品交给他,“非常幸运”。其实在这之前,已经有两家拍卖公司业务员拜访过这位藏家,但始终未能达成委托协议。
不过在答应由李然公司拍卖后,这位藏家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必须把另外三张作品一起上拍,这位藏家随手打开了另外三张作品。“这其实就是一种暗示, 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李然仔细、认真地查看了这三件作品,确实是某位当代名家的赝品。“但也不能捅破,不然还怎么做生意。”
李然熟练地拨打了经理的电话,把整个情况简单介绍了一下。这不是他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最初的时候,非常紧张,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求助经理,现在已经 习以为常,只不过走个程序,最终肯定会通过的。”不一会,经理电话打过来,让他尽快和藏家签署委托协议,把画拿会公司。
最终,这几件作品,都最终都成交,夜场作品以1200万成交,其他三张作品也以200万成交,这意味着李然超额完成业绩,“心情不错”。事后,他还从藏家 那得到10万块的“外快”。但第一次遭遇这种情况时候,“并没有兴奋的感觉,感觉怪怪的,有时甚至怀疑自己到底在干嘛。”经过几次的“历练”后,李然告诉 记者他至今仍深信不疑的一句话,“Business is business”,学着NBA球员被交易后的口气。
“现在,不客气地讲有些拍卖公司只能达到四六开,六成真的,四成假的。何况还有专门卖假货的拍卖公司。”长期从事当代书画交易的鲁先生愤慨地说。
其实,知假拍假和虚假拍卖是危害最大的。“所谓假拍,包括三种情况:拍假,即拍卖赝品;拍卖公司刻意抬高评估价以收取高额佣金;委托方、拍卖方和买受方联 手做局制造‘天价’成交额。”张先生介绍说,“大家都知道,市场就有那么几个拍卖公司,具体名字就不点了,他们以赚图录费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