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产业新闻 > 国内外新闻 >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

时间:2013-10-07 13:33:49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
分享到:
  

  根据不久前公布的我国文化产业国家统计数据,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去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了较快增长,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6.8个百分点;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稳步提高,占GDP的比重达到3.48%,比上年增加0.2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对当年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为5.5%。文化产业正向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的方向迈进,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值得注意的是,从2011年到2012年,文化产业增速呈现出放缓趋势,文化产业高速发展动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市场主体看,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再是孤军奋战。文化产业既和科技融合,又与旅游嫁接,还与金融有所关联,尤其当下愈加明显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对文化“走出去”、特别是文化贸易“走出去”提出的更高要求,进一步将向产业“协同”要“效益”提上日程——这要求高校、科研机构与地方政府、企业无缝对接,密切合作,以便达成共赢,即文化产业的协同创新。

  当前,推动文化产业“协同创新”时机已经成熟。我国文化产业研究已经走过了从概念辨析、体系建构到学科建设发展等长达十余年的准备期的酝酿和发展,随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将文化产业发展提到新的历史高度,文化产业各界开始进入产业发展的“深水区”。

  文化产业的协同创新,既要改革传统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又要深入开展文化科技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强化产业发展的科技与人才支撑;既要强化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协同,重点突破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障碍,建设服务型政府,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还要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政策的扶持力度,完善企业孵化、公共技术支撑、信息网络等公共服务,形成集科技体系、管理体制、政策法规和公共服务体系等多维度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和新机制,系统保障与推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既要回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面对的一系列问题,又要根据我国的特殊情况解决文化发展的实际问题,顶天立地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协同创新之路。

  可以说,强化协同创新是实现新时期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必由之路,同时还是高校、科研院所等部门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之显现。

  作为一个富有时代色彩和改革意味的命题,“文化产业协同创新”对寻找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而协同创新的有效执行关键在于平台的搭建、主体的解放和资源的整合。

  首先,从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来看,文化发展不再是“一家主管”,而应该融合土地、财政、税收、人才,乃至于教育的学科建设等部门一并协同创新。因此,体制机制的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协同创新的根本。在文化产业繁荣的背后,其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行业自律机制等问题都在影响产业发展。

  其次,从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来看,协同创新的前置条件是思想观念大解放,以往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土围子”现象亟待以协同创新的思维和行动破解。协同创新旨在探索区域内各创新主体之间协同创新的领域和路径,以区域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从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入手,建立跨领域、区域的创新联盟,凝聚力量,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无论电影、电视剧,还是出版、动漫,都是协同作业的产物,不可能靠单打独斗“独闯江湖”;而管理的“土围子”思想恰就成为协同作业的障碍。例如对人才流动性的垄断,无论企事业单位,还是高校、科研院所,都想把人才变为其“私产”,为其流动制造种种障碍,使人才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一解放思想的“闸门”,需要通过协同创新得到打开。

  第三,从文化产业发展的全球视野来看,协同创新已是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普遍趋势,我国文化产业要走向国际化必须“借船出海”。中国文化产业只占国际市场不到4%,文化贸易出口只占了我国出口总额的1%,离“世界文化产业强国”目标尚有很大差距。而由于中国经济的不平衡性,要求文化产业走协同创新之路。例如,我国东中西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差非常悬殊,这必然带来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从而使文化消费出现不同状态。由此,对于文化资源的再认识,就成为当前新一轮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警醒的问题。可以说,文化产业研究的新层次不仅是一个产业问题,而是所有产业的协调发展如何与社会进程相辅相成的问题。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