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记者北京10月12日讯(记者 王蔚) 伴随着“首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活动的逐步深入,中国经济网《文化名人访》栏目与北京市文资办共同推出的特别节目--“文化消费是什么?”系列访谈将全方位、有深度的解析本次活动。科技在文化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从印刷术开始,科技就帮助人们塑造文化生产,美术、摄影、电影、游戏、音乐无不是因为科技的进步而产生并发展的。本期我们邀请到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范周院长做客节目,在访谈中范周院长表示,科技和文化消费的关系重点是找平衡点,而且人才在整个过程中是最关键的。 >>点击进入访谈专题
范周做客中国经济网《文化名人访》特别节目“文化消费是什么”。中国经济网裴小阁/摄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首席研究员、教授、博士范周。中国经济网裴小阁/摄
特邀主持武岳峰资本投资合伙人曾昭晖博士来到中国经济网《文化名人访》特别节目“文化消费是什么”。中国经济网裴小阁/摄
文化消费不但没有爆发 甚至还有萎缩
针对目前文化消费所处的状态,范周院长介绍,从收入结构上来看,国际上有个通常的说法,就是说当人均占有GDP达到三千美元的时候,消费会出现一个爆发期,我国现在人均对GDP的贡献已经达到了6100多美元,这是全国平均数。像我们北京、上海、广州,东部沿海地区,大部分都突破了人均一万美元,北京达到了一万两千多美元,中部地区也达到七八千美元,到了西部稍微少一点。整个我们国家中已经达到了人均GDP占有量已经远超过三千美元,应该已经是倒了文化消费的一个爆发期。过了这个节点之后,我们一直在这个爆发期的边缘上,为什么文化消费事实上并没有出现消费的爆发?
同时范周院长也指出事实上不光是没有爆发,甚至还有萎缩。以北京市市民为例,我们日常的文化消费,相对于十年前我们日常的文化消费,我们差不多是下降了7%个百分点,但是我们整个GDP,整个人均收入都一直在增长的。但是文化消费老是处在一个蓄势待发的状态,没有爆发出来,反而下降了。
他认为其实我们的市场是有消费能力的,但很显然就是没有消费产品。一个现象就是我们的许多产品是有数量没有质量,以动漫产业为例,去年我国动漫生产达到了22万分钟,但是动漫整个市场也就是六百亿。这个结果和日本比较,日本动漫是10万分钟,但是市场的销售却达到了1.67万亿,我们在动画制作方面就是有数量没有质量。
范周院长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有就是有许多东西缺少原创性。比如最近比较火的大黄鸭,人家的原创做得很成功,我国企业就照着人家的大黄鸭做一些山寨产品。当然,颐和园因为鸭子的出现,整个去消费的人群数量很多,但提到咱们自己的产业,就表现出文化产品缺少原创性。
接下来他表示缺乏能够引领市场的企业也很关键,表示企业要有能无中生有打造市场的能力。比如中国人容易接受瓶装饮料,不愿意用易拉罐,但是现在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易拉罐变成很普遍。以前觉得洋快餐不习惯,没汤没水不行,现在各种各样洋快餐中国人也接受了。还有很多中国人自己发明的早餐,也是和洋快餐一种结合。最近有一种产品叫柔性液晶屏,柔性液晶屏概念就是,可以把这个屏幕折叠起来,可以把屏幕带走,摊开以后把U盘插上去,就像一个电视剧终端一样。这样一种产品将来就起到引领性的作用。消费到一定阶段,就是引领。现在苹果也好,三星也好,包括iPad和我们看到很多这些产品,都在某种程度引领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