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产业新闻 > 国内外新闻 > 名家访谈

唱着“草原文化”赞歌的时代画者——吴团良访谈

时间:2013-05-22 11:17:37  来源:成功书画家网  作者:冯宜玉
分享到:
  
    吴团良是唱着“草原文化”赞歌的时代画者,他扎根民族传统,立足现实生活,作品呈现“草原之子”大象无形的草原大美画境;创作突破传统程式,已有时代风貌。在数十年的艰苦卓绝的艺术探求中,他的绘画事业业已根深叶茂。他是一位以人生和艺术为终极目标,描绘民族品格、讴歌时代精神的艺术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文联副主席,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吴团良作为“九味国香•书画巨擘丝绸之路深度采风”团长参加4月19日开启的“九味国香•书画巨擘丝绸之路深度采风”大型书画采风展览活动。期间吴团良主席接受了成功书画家网记者专访。
 

 

吴团良近照


 

 

吴团良水墨画作品

 

   记者:冯宜玉(成功书画家网)
   采访:吴团良
   地点:兰州成功美术馆
   时间:2013年4月

   记者:吴主席,您的画,多以草原生活为母题,但却不以再现草原风情为目的。你的绘画给人更多的感觉是来自草原文化情绪的,精神的,心灵状态的传递。您能谈谈这样的绘画思想表达的意义吗?

    吴团良:我是出生在内蒙古的达斡尔族人,血管里流淌的是那驰骋欧亚草原天之骄子的血液,生命中似乎注入了更多的与自然和生命本源相通的因子,性格气质中都是先祖留给我的抹之不掉的密码和印迹,在灵魂深处总是张扬着对无边无际寂寥荒寒的大象无形大美境界的眷恋。从小生活在草原,长期接受民族文化濡染,所以特有的草原文化在我意识深层留下的“沉积物”,便很自然地显现在我的绘画创作中。

    多少年来,我虽然生活在哈尔滨,但每年都抽出大量的时间回到童年生活过的地方,深入大漠深处,深入草原深处,深入高原深处去“讨生活”,感知那里的历史民俗、人文风情,寻找我“心灵的故土”。草原是与我人生、艺术创作血肉相连的故乡,几乎我所有的创作灵感都来自于这片土地。所以如你所言我的画中,少数民族人物,不仅是广漠中生命的象征,也是我的情感的笔墨符号;而昂扬坚忍的马或骆驼,则是我内在性格的表现。

    行走在辽阔的草原之上,那充满野性之美和高度警觉的生命状态,那空灵神秘的空间氛围,那仿佛是北方少数发族在长期的历史征战中遗存下来的特有的沧桑感和苍凉境界,都深深的烙在我的灵魂里。所以,我的绘画,不再将自己囿于对草原风情客体的单纯再现之中,而是按照心灵的需要生发与扩展开来的,表达不仅是富于激情的,而且是符合“心灵自由”原则的。

    记者:在您画作众多的草原物象中,您似乎更钟情于画马。在您的笔下,不管是工笔还是写意,都极力去掉马的动物属性,融进自然的灵性。在这样的物象选择上,您要表达什么样的精神内涵?

    吴团良:马匹对于草原游牧民族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马对蒙古人来说,是忠实的伙伴,更是美的化身。马的兴衰一直与蒙族民族的荣辱水乳交融,蒙古马文化与能征善战的蒙古民族一同载入史册。在古代马是蒙古骑兵的好朋友,也是他们征战南北的好伙伴,马对于骑兵就像水对生命一样重要。同时马在蒙古人的生活中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它们帮人拉车、驮运、跑远路,连蒙古人的小孩也在刚懂事的时候就被父母抱上马背学习生存的技能,所以蒙古族素来有“马背上的民族”的称号。可以说,蒙古人和蒙古马的灵魂结合在一起了。

    所以在我的创作中体现的是马那充满野性的美和高度警觉的生命状态,将蒙古族坚毅、深沉、强悍的品格连在一起,同草原的空灵、博大、静谧合为一体。把马作为民族的象征和高昂精神的投射,极力去掉马的动物属性,融进自然的灵性。一切都是那么简洁、率真、和谐,洋溢着雄健、壮美的阳刚之气。通过马来表现草原文化苍凉而有力度、悲壮而又激奋的个性特征。

    记者:您的画作近10年来做了大幅的调整,创作面貌有了重大的转化,为工笔画的创作打开了新的空间。您能谈谈创作上做这样大的转化的原因和意义吗?

    吴团良:这里面的原因,之前也有人问过,我的回答是这样的,“现代生活的无比丰富性,常常会使我的内心产生一种变幻莫测的涌动。问题在于,传统工笔画的程式化和严格规定性,却使我很难表达内在感受。因此,我开始了寻找新语言模式的探索。我的新画,其实是想在画面上寻找更多的偶发性效果和创作中的不可知性,以便创造出类似于MTV似的多层叠印效果。在我看来,这更适于表现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传统工笔画的作画程序以其限制性、必然性,给当代工笔画家打下了一个难以解开的“结”,以致使许多工笔画家难以超越。我做的改变就是为打破这样的限制,解开这个“结”。

    在做这样改变中,我尝试着引入了克立、阿普等西方艺术大师的艺术观念,解决了传统工笔画固有程式限制的问题,将其融入到传统绘画的语言之中,形成了我现在新的画面风貌。在实践探索中,我发现一味迎合传统艺术导致的审美定向以及由西方现代艺术导致的审美变异都是不合适的。唯有恰当地在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才能创作出符合现代文化需要的作品来。我想,这些就是我做这样大调整的原因和意义。

    记者:您曾说:“水墨是所有中国画家的精神家园,许多工笔画的名家最终到晚年又都回到写意画的创作中去。”您的创作也是这样,在近几年的写意画创作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您觉得这是回归传统还是在创作,为什么?

    吴团良:水墨画不仅是工笔画家最后回归的精神家园也是很多油画家的精神家园,如徐悲鸿,吴作人等前辈大师。这与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文化情结分不开。水墨画所借助的媒介材料本身,即已深嵌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印痕。细腻的墨通过不同量的水分稀释,在生宣上自然渗化,所产生的水墨氤氲的流动感和气韵节律,是水墨画区别于其它画种的独特之处。水墨渗化所产生的虚静淡雅的意境和虚无飘渺、空灵、恍惚、神秘悠远的效果与道家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相通的,向观众表达形而上的意识并揭示宇宙本源的精神,这样的精神也是千百年来中国画家们驻守的精神家园。
    我的写意画创作是一种回归,但不是从祖先那里去捡拾什么东西,而是在“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哲思中,寻找属于我的艺术精神家园,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再创造、再崛起。我属于较为喜新不厌旧型的画家,我创新但不弃传统,继承却不泥古。我觉得,一味泥古没出息,盲目”创新“却又没底气。

    记者:对于参加此次“九味国香•书画巨擘丝绸之路深度采风”大型书画采风展览活动,您最希望带给甘肃众多的书画观众们的是什么?

    吴团良:甘肃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兰州是古丝绸之路重镇,这里有太多太多的东西吸引众多国内外艺术家的到来。莫高窟更被誉为:东方艺术的明珠,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其壁画彩塑是人类文明的曙光。这次赴敦煌采风,实为朝圣、尊古、祟古,学习补课。所能带去的只有—颗赤子之心、若谷之怀,还有一帘醒不过来的敦煌梦和正在实现的中国梦!(校对 张琴琴)
 
    吴团良,字凯健,别名艾谢金•团良,内蒙古人,达斡尔族。1976年毕业于黑龙江省艺术学校舞美专业,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加山又造日本画高研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理事,黑龙江省文联副主席,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黑龙江省政协委员,黑龙江省九三学社社员,黑龙江省文史馆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黑龙江省美术馆专职画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7年开始担任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作品入选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和历届全国工笔大展并获奖。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