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记: 东汉南阳书法家师宜官,在方寸小格纸上能书写千字,是中国见于史书记载的最早微书大家。其后以微书成名者寥若晨星。 今有齐齐哈尔锡伯族人士关柏春,7岁开始迷恋石头上画字,后发展升华,深得其中奥妙,以微如鱼卵之字,将书法艺术用狼毫笔书写于奇石之上,为奇石赋予了新的文化价值,并因此参赛获得多次殊荣,受到海内外各界好评,这就是关柏春独创的“奇石微书”。细细品读研究其人其作,深感其造诣之深,学养之厚,境界之高,艺术之精湛,让人惊叹。他将这些综合素质融会贯通在一起,经过长期锤炼、体悟,创造出的一件件独树一帜、精妙绝伦、巧夺天工、石书一体的艺术作品,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与他交往一段时间,你会不由自主地慨叹:这是奇人一位。 奇人以奇石为砥,数十年痴迷其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作奇书,亦即奇妙之微书书法艺术。 奇人正用他独特的理念和实践,不断创造着微书艺术的一个又一个新奇迹。我们期望他也能在未来的墨史上成为晨星中的一颗。
“奇石微书”关柏春印象 步雄
柏春小传
余生也有幸,幸属锡伯民族。祖上有德,德著八荒。小子幼喜书法,仁义修身。越阁藏而属意道论,识百家而更仰圣人。温故知新,生花有颜柳欧赵,诗慕李杜韩王。蘸长江为墨,铁砚磨矮;抱万山紫气,信笔无涯。终至小中装大,滴水盈澜;大中含小,乾坤成字。师造化、通心源,于难书之处书艺,于无字之处字成。奇石为砥,嶙峋为图,毫厘之字而曰微书。微书石上,云卷风展。步“二王”之气韵,磨汉碑之异体。蝇头菌细,月蒸青萍。诚若锡伯民族长篇史诗,大型奇石微书《西迁之歌》、《唐诗三百首》等,幸被世人错爱。故广纳海内奇石,书王子华章,写才俊美文。蒙四海知音,高阁宝爱而视为文物传家。余之微书,非谓奇异,情若卖油翁言:“无它,但手熟耳”。愿与神州高士,同心同德,携手前瞻。为我中华锦绣文化,为我中华书道书法,鞠躬尽瘁,留墨史上而造福国人并世人。
一 柏春与他的奇石微书
纸是字的载体,但并不唯一。 几十年前,当少年“书痴”关柏春正醉心于中锋划过宣纸的洇染之美时,一件商代武丁时期的甲骨文作品《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电光石火般地撩动了他的心。 那实在是一件难以言说的大美之作,字体错落有致,排布生动洒脱,结构款款有型。用笔,结字及章法无不凸显出中国书法古朴天然的艺术之美。啊!这些小小的,刻印在龟甲上的中国象形文字竟如此鲜活和灵动,简直是中国书法的精灵。 柏春突有所悟:先有字,后有笔,然后才有纸。其实,那些诞生于龟甲、兽骨、青铜器、石头、锦帛、竹木简板牍之上的“纸前书法”蕴藏着中国书法的本真啊。“纸前书法”通常以天然物质为载体,天然物质的多样性和唯一性往往要求文字要微小灵动、依势而书。而其书法内在的章法、结构则因自然物颜色、形状、器型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使中国书法作品产生了一种纸书所不具备的充满着生命力的律动,这种独特的唯美个性是天然与艺术之间的对话和交融。 柏春想:其实,一件依托于天然物的中国书法作品比传统的纸书更具原始的生命力,冥冥中,那些落笔于自然物质上的缤纷文字依附着大自然的脉动,呼应着天地之灵,这不就是我苦苦追寻的天人合一的书法意境吗?天人合一是一种心灵的感知,柏春开始在奇石上试写微书,深厚的书法功底和不俗的艺术境界让他很快就找到了一种蓬然而发的感觉,他一发而不可收,每天丢魂舍魄地写下去,如醉如痴、不停不休,如同寻找他冥冥中在天一方的灵魂。 关柏春在探索“纸前书法”的道路上如沐春风般的前进,几十年以来,他除了继续用宣纸书写长卷外,把全部精力投放了在“奇石微书”的研习和探索中。他不懈研究、探索殷商甲骨文、西周大盂鼎铭文、西周毛公鼎铭文、西周散氏盘、东周石鼓文、秦代书法、泰山刻石、云梦睡虎秦简等的演化、发展过程和规律,用极小的狼毫笔在石头等多种天然器物上,用微如鱼卵的文字表现中国文字的原始之美。他认为,石头等长达亿年以上的天然物质是一种上天赐予人类的天然信息载体,而文字是人类独特的一种语言艺术交流,两者的交融和结合才是中国“纸前书法”的大美之所在。 东汉南阳人师宜官是中国见于史书记载的最早微书家。“当时的汉献帝(公元168——169年在位)酷爱书法艺术,征天下工书者数百人,而师宜官所写八分书独擅胜场,大字可一丈见方,小字则一寸见方小格中可写一千个字,可谓是当时真正的微书了。微书为书法之精品,难在其微、妙在其巧,贵在其体小而量大,古往今来,浅尝辙止者有之,而成名者寥若晨星”。钟情于“纸前书法”的关柏春不但把师宜官作为自己膜拜的偶像,同时立志要做一个比师宜官更加独特的微书大家。可惜师宜官的微书存世很少,而且都是用纸书写的。柏春的取材超越了前人甚至古人,他思量许久,“奇石微书”这个空前响亮的名词在关柏春的头脑里萌生了,对,就叫奇石微书,一定将中国的奇石微书事业进行到底! 先有石、后有字、再有笔,然后有关柏春的奇石微书,无数个凝思研读的日日夜夜,无数支磨秃了的极品狼毫终于为柏春叩开了崭新的中国书法艺术之门。经过了大半生顽强不息的苦苦求索,他终于成为了蜚声海内外,名副其实的“中国奇石微书第一人”。奇石微书并不限于奇石,柏春书之不拘其器:石、竹、木、陶、瓷、锦、布以及各种名贵器皿上各有神韵、各有心得。观柏春书法,其字微如鱼卵,字字如珠、凸凹有致,因势而章、款款有型,处处体现出自然、文字相得益彰的美妙神韵,或如高山流水、滔滔而下,或如山川林木、触目皆悦。那行行列列如有神助的文字就象柏春几十年顽强不息的足迹;那疏密错落,大气豪放的谋篇布局就象大自然赋予书者的运道走势。生命感悟,各有不同,因势而书,大美嫣然,令观者神色飞扬,喜洋洋者矣。
二
柏春其人
俗话说:字如其人,中国文字是一种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也反映了柏春的精神、学识、人格和修为。
1、精神篇 ——照亮前路的电光火石
画家,柏春的挚友严飞华先生曾经为他画了一幅油画——《在路上》,画的是柏春负重前行中的一个背影,象一个粗衣草履,云游四方的僧人,背一口袋缤纷的玛瑙石正走向莫名的远方。美妙的阳光照亮了他孤独却又义无返顾的背影,肩上承载的一袋家乡玛瑙石是他生命的灵魂也是他一张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凭着它,他正在从中国书法之源走进国际艺术交流的辉煌殿堂…… 7岁上,小柏春就开始痴迷在石头上写字了,因为穷,家乡遍地的玛瑙石充当了他的纸。柏春的家乡齐齐哈尔盛产玛瑙石,当地俗称“火石”。柏春上小学开始就显露了与凡人殊的书法天赋,他的书法作品屡屡在成人比赛上获奖,与众不同的是,他的作品都是写在石头上的,每一个人都曾经有过自己的电光火石,命里注定,碰擦出他的艺术火花,并将与他缘定终生的就是大自然赋予他的缤纷奇石。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某次全国书法大展上,一位具有核心话语权的大师级评委感到柏春作品奇巧过人,竟不相信是其真作,言语间颇多傲慢。柏春当即说:“也就是你屁股长得好,坐在了评委的椅子上,但艺术是不以你的意识为转移的!……”书品既人品,柏春艺高人狂,语出噎人,后果堪忧。但随后现场演示环节令那位大师眼界大开,他亲眼看到了柏春从容操笔,在那奇石上如神般的点化,不由得声声叫好、叹为观止。最后,在其强烈的举荐下,柏春的作品终于众望所归,被评为全国一等奖。此后,这个故事不胫而走,柏春的直率和大师的通达遂成为中国书法界的美谈。
2、学识篇
——创作源于感悟
扎实丰厚的学识和鲜活涌动的艺术创意是柏春奇石微书艺术大获成功的基础。柏春自幼痴迷读史、吟诗、写字。书袭颜、柳、欧、赵,诗慕李、杜、韩、王,把诗书和石头对接是他的一大擅长。石之奇,天下绝无仅有,书之微,潜心方悟其妙。构思书写的过程,也是柏春与石头,与中国传统文化对话的过程。一首首诗词歌赋镌刻于一块块造型相宜的石头上,美文美石相得益彰,犹如被注入了人类灵魂的一朵天然奇葩。 十几年来,关柏春的大型奇石微书作品不断精彩呈现,无论文化影响还是书法艺术造诣都令人惊叹。其中就饱含着作者独到的文学感应和艺术创意。他创作的大型奇石微书作品《西迁之歌》就是最早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的一部宏篇佳作。《西迁之歌》是在我国西部流传深广的一首长篇史诗,描述了我国东北锡伯族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西部边疆,奉命西迁伊犁的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该长诗文辞优美、内涵丰富,在锡伯族人民中广为流传并争相咏唱。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锡伯族西迁及移驻伊犁以后将近二百年的历史,但鉴于《西迁之歌》的原文是锡伯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传播。 上世纪80年代,身为锡伯族人的关柏春就萌生了用汉字,用西迁之路上的原石创作奇石微书《西迁之歌》的宏伟构想,他为了真切地追寻锡伯族先人们的足迹,寻找西迁长路上落满历史沧桑的奇石,历时八载,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直达新疆,从风沙苍茫的大漠和悠长神秘的额尔古纳河畔一路走来,在漫长的行程中身体力行地领悟着昔日锡伯族人“西迁”路上的千般磨难。“西征”归来后,柏春把从“西迁”路上采集到的56块象征我国56个民族的奇石,用细如粟米的微书将四万多字的《西迁之歌》呕心沥血地写在上面。他的以上壮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央电视台曾以《民间艺术家——奇石微书关柏春》为题作了专题报道。从此,关柏春奇石微书事业一发而不可收。 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深圳龙岗举办的消息激发了他为此次运动会创作奇石微书的构想。不久,他的大型奇石微书作品《中华民族大运龙》诞生了。该作品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给来自世界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们更加直观地认识了中国。这给了柏春一个深刻的启示:奇石微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何不把它做大做强,在促进世界文化交流的事业中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呢?于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把奇石微书的发展基地建立在了中国与世界文化艺术交流的最新前沿——深圳。并得到了深圳市及福田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与帮助。 此后,柏春的大型奇石微书作品不断创作出来,每一件都凝聚着作者巨大的心力。气势磅礴的《古文两百篇》令人叹为观止。这是一篇长达50米的漫漫长卷,长达几十万字的微书如银河中的璨璨繁星,每一个都闪烁着中国文化的光芒。这是天然、艺术和艺术家心力的融汇…… 柏春的奇石微书作品终于走出书斋、走出文人的案头,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独特门类为世人所关注,他的作品不断获得国家级大奖。1999年,关柏春的奇石微书作品《西迁之歌》在人民大会堂展出。同年,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2000年,关柏春的奇石微书《唐诗三百首》在京创作成功并展出。2000年,关柏春的奇石微书作品《唐诗三百首》在“首届世界华人艺术展”上获书法金奖。2000年,关柏春获“世界华人杰出艺术家“荣誉称号。2001年,“关柏春奇石微书展”在北京美术馆展出并引起较大社会反响。2002年,奇石微书作品《唐诗三百首》荣获“中国中兴杯艺术展”金奖。关柏春的奇石微书成为上世纪末的一种新兴中国文化现象放出了异彩,受到了中国文化、书法界的关注。关柏春在奇石微书领域上独树一帜。 除了大型奇石微书作品外,他越发在奇石微书小品创作上驾轻就熟、玲珑百现,在天然奇石上演绎出了一种奇石和微书水乳交融的梦幻意境。在奇形怪状的石头上、器皿上,他的细如微卵的文字犹如满天的星辰发出睿智的闪烁,或诗词曲赋、或名家名言、字与画、情与景、动与静,出其不意、巧夺天工。 写在两块木化石上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是柏春的一件得意之做。令人称奇的是,这两块酷似中国古代宫廷中笏板的木化石竟是同一块木化石上神化开来的。柏春在用这块木化石书写《前出师表》时并没有想到,就在他完成作品的一刹那,那似有神助的木化石竟从中间裂开来,活脱脱胎出另一块纤毫不差的姊妹板,于是《后出师表》便在这块姊妹板上诞生了。两件作品呈现出的天赋神韵显然是传统的宣纸无法承载的。 这是一块颜色淡雅的彩陶石,石头上生长着两棵惟妙惟肖的“板桥竹”。画面纯净如洗,竹节环环而生,四五片竹叶恰到好处地彼此呼应着,似乎微风掠过。柏春出其不意地将文字沿竹侧竖向排布着写下去,远望去,好象是荧荧月色下的斑斑竹影,意境幽幽,为美妙的天然画面增色不少。柏春说,如果按照传统,将字写在画面的空白处,天然画面和字就有了冲突,其结果就损坏了整个画面的意境。以上的处理使字与画相得益彰,互为添彩儿,这就是一种自然与艺术的呼应,可欲而难求的。 这是一块普通的国画石,上面有一大一小两个圆圆的光晕,大圆上有桂花月宫,小圆上隐隐显示出地球轮廓,于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美丽境界顿时在艺术家的头脑中萌生,他用一首古诗恰到好处地将以上意境串联在一起,给这块原本已经凝固的天然物质注入了鲜活的艺术生命。 柏春尚古而不拟古,有着与时俱进的一双慧眼,看石头也不乏时尚元素的眼光,一块平淡无奇的石头被他命名为《快乐本山》,所有人看了都忍俊不禁。原来,那块石头再现了著名艺术家赵本山小品里一个著名的桥段:“Hello啊,饭已OK啦,下来米西吧-----”原来,化平凡为神奇只在一念之间。 游历于名山大川久矣,柏春对天然景物有了一种自然而发的情愫,许多别人看上去毫无特色的景致,往往被他一眼洞穿出其中的玄妙之处。某年,他来到了锦州附近的一座孤山,当地人告说他,这座心型的土山酷似牛心,当地人约定俗成叫它“牛心山”,至今已说不清有多少年了。柏春慧眼一亮,仿佛看见那山顶上竟盘坐着一个虬髯的千年老者,当即一拍大腿说,哪里是什么“牛心山”,应该叫“老子岭”才对啊。“牛心山”,“老子岭”一俗一雅,一平一奇,日后就成了名闻遐迩的旅游圣地。这看似随意的一个发现,其实蕴藏着他几十年对石头的一种独特感悟啊。
3、 人格篇 ——书品即人品
柏春是性情中人,典型的东北汉子,豪爽仗义,为朋友两肋插刀,他的眼里只有朋友,这就注定了他成功的两个要素——书品和人品。 某年,一位美国著名交响乐指挥家在深圳与柏春偶遇,这位柔情而浪漫的艺术家见到了柏春的作品非常震撼,他从不同文化的差异中看到了共同的东西——美。一番艰难的沟通后柏春才知道,老人对奇石微书一见钟情,想挑选一件有寓意,很“中国”的作品回国后送给夫人。柏春与其一见如故,马上心领神会,当即将一首《长相思》写在了指挥家中意的那块奇石上: 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 长相思,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 当柏春将这首晏几道的“长相思”反复说给指挥家听后,发现老人已经泪流满面,突然,老人竟一下子跪倒在了这块石头面前…… 当晚,柏春作为指挥家最重要的中国客人被隆重邀请坐在首排正中的座位上,演出结束后,指挥家继续借助翻译与柏春进行了一次淋漓尽致的交流,后来,指挥家与柏春成为了远隔万里却心心相印的朋友,音乐和石头合奏出了一曲超越语言、超越国界,也超越了不同艺术门类的乐章。 “以石交友”是柏春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他说,他的生活基本可以用两件大事来概括,写石头和交朋友。他通过石头结交了许多不同领域、不同背景、不同风格的朋友,这些朋友有原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美国休斯敦市市长,原中国书协主席沈鹏,中国书协顾问李铎,原中国收藏家协会主席史树青以及著名诗人贺敬之、徐放等,柏春在与这些政治、艺术领域精英人物的亲密接触中,越发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自己的奇石微书造诣也在与他们的不断切磋、交流中日臻完善。“一石小天下”,柏春在他自己独创的奇石微书天下里怡然忘我,不亦乐乎。原中国书协秘书长张虎为柏春题词“石神”,香港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阮次山则写道:“关先生的作品和收藏展现了他对艺术的成就和执着,十分叫人钦佩”。 2002年,深圳电视台的《第一现场》便开始为观众讲述奇石微书关柏春的故事了。其中一档“主播学艺”的特别策划活动中,主持人董超还拜柏春为师学起了“微书”,而柏春也通过新兴媒体不断获得继续发展的“正能量”。关柏春奇石微书吸引并赢得了更多的观众和收藏爱好者,他们为了奇石微书的共同爱好走到一起,成为了奇石微书艺术创作道路上的同道者。去年,在众多志同道合朋友们的大力支持下,深圳关柏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柏春的艺术生涯迎来了令人期待的“第二春”。公司的成立放大了柏春的视野和脚步,他放足世界,作为“欧洲文化艺术之旅”中的艺术家团友,先后到罗浮宫,蓬皮杜艺术中心,凡尔赛宫等欧洲著名艺术圣殿传播中国的奇石微书艺术。然后又到美洲、东南亚诸国考察中国书法艺术在那里留下的文化痕迹。广阔的视野给他带来了宏大的心得,海内外不同种族、不同文化氛围下的人们对中国奇石微书的喜爱和追求让他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振奋,他决心把这项饶有意义的艺术事业更好地发展下去,让它成为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棵常青树。 如今,关柏春的作品已经作为国字号的艺术珍品先后被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民族博物馆,奥地利国立萨尔斯堡莫扎特音乐学院等众多国家级博物馆永久收藏。与此同时,很多企业界的朋友,也积极参与进来,支持柏春,助推了他蓬勃向上的艺术事业,这是柏春艺术追求和高尚人格的成功,两者缺一不可。如今的柏春有了很多的名衔: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深圳市书画家协会副秘书长……但是他通常不用这些名衔,他说,他的存在形式就是他的石头和他的奇石微书,能读懂这些就读懂了他。
4、修为篇 ——书痴柏春
广东韶关的南华寺,是禅宗六祖惠能宏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也是柏春艺术升发的圣地,依山面水,峰峦奇秀,古树参天的一派肃穆中,柏春借一僧房住下,一连几天不动笔,只在深研佛经的过程中等待冥冥中的一种召唤。他坚持没有灵感不写,没有冲动不写,没有感悟不写。终于,当天鼓敲打心扉的那夜,一簿《金刚经》在一素白扇面上一挥而就,那是刻印在他人生长路上的“心痕”,抖一抖,撒下丝丝生命的甘霖。如今,这幅被喻为“人间天书”扇子被一位著名大师收藏,徐徐展开时,清风佛面、醍醐灌顶,这就是他的风格。很难看到柏春的现场创作,他说,这是一种很独立、很自我甚至很隐私的一种竭尽心力的创造而非即兴的小品表演,后背上落满了眼球,下笔就有失偏颇,这是最不能容忍的。人们看惯了舞台上的艺术表演,而那种艺术是需要“行为”作为前缀的。他决不允许自己钟情的奇石微书艺术成为浮华时代的一个噱头。他潜心创作,视艺术如生命,从来都是有灵感、有冲动而书,决不草率地完成“作业”,这也许就是他的作品一件难求,总是被人们当作“国之重礼”的原因之一吧。相传有两家跨国大企业在某次谈判中,因涉及两个多亿的资金差距而无法签约,最后其中一方用柏春的一副作品替代了以上资金缺口,签定了合同。柏春知道了这个消息十分不爽,他不愿意自己的作品裹胁在越来越复杂的经济关系中,这样下去作品会沾染上钱的味道,从而玷污了艺术家的名声。他倒希望那是因艺术的魅力,使双方各让一步,达成了合作。 中国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是柏春的挚友,他眼中的柏春与别人不同,到他那里造访时,特别喜欢静静坐在训练场一隅,看那些充满活力的小队员们的闪转腾挪。他知道,此时的柏春正在“入境”,他是在寻找一种灵动脱俗的中国书法的韵道。柏春说过,中国书法是一种象形文字,好的书法艺术是有人的生命力的,那字的撇、捺,点划的顾盼特别象四肢健硕、舞姿绰约的少年。文字不拘其小,微书同样讲究运笔、结构、布局的运道,而且字越小越有味道,就象十八般中国兵器,一寸长、一寸强,一寸小、一寸巧…… 我曾经采访过中国著名书法家张济生先生,他说:“一副好的书法作品是充满活力的,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梦,把自己刚刚写好字的宣纸挂起来,轻轻一弹,那些鲜活灵动的字竟噼里啪啦地掉了下来,掉在地上的字个个鲜活,竟能奔跑跳跃……”柏春说,好的奇石微书作品可以达到物书一体的境界,那字与原石共生共存,石在字在,石损而字意不散,甚至可以从残字的特点中窥见原来器物的全貌……”以上两番精彩的对话分别出自两位对中国书法有着独到见解的艺术家,前者强调灵动,后者强调融会贯通、天人合一,无论是灵动还是天人合一,都是书法意境的一种极致体验,来源于书法家对书法艺术的痴迷,也来源于书法家对中国书法超凡脱俗的理解。这不禁让人联想起书圣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进而使自己的草书造诣突飞猛进的故事。真是书源一脉,古今成大艺者,盖莫能外啊! 关于自己钟爱的奇石微书,柏春敬之如神,容不得半点怠慢和亵渎,他对奇石的遴选,构图的设计和文字的书写状态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为此废掉的原材料已经不计其数。他说并非每一块奇石都可作书,而且可书之石亦不可随意作书。柏春遍访名山大川,首先以他的修养和慧眼选择中情中意的石料,这是奇石微书获得成功的重要一步,选中的石料不拘一格,或突兀嶙峋或晶莹剔透,或润如软玉或文华似锦,但要追求其是否蕴藏着一种天地灵气,这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他通常是不会用刚刚到手的石头来创作的,到手的石头把玩琢磨三五日甚至一两载,做到心石相通,方可慎重落笔,因为并非所有石头皆可微书,其石面凹凸不平,其石质相差甚远,所谓“石头吃字、字吃石头”就是说得要依照石头的形制和质地去处理微书的表现方法,否则不是字“抢”了石头,就是石头“抢”了字,看上去就失去了整体美。同时,也并非任何时间和空间皆可微书,温度、湿度、光线,包括笔墨的质地,都对作品构成很大的影响,只有都照应到了,做到了无石不奇、无书不巧、小中见大、动中有静、或清新秀丽或凝重遒劲,每件作品才能成为世上独一无二的,值得收藏的孤品。 下笔时全凭深厚持久的功力和敏锐的心神感之,微微的一个脉搏律动都会影响到运笔。所以,微书的过程就是一种心神独步的过程,必须做到心心相印、物我合一,象探囊取物一样的精准,决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犹豫和彷徨,真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笔者不禁想起了同仁堂的一副著名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同样适用于柏春对奇石微书的追求啊! 柏春说,近年来,他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除了创作大型奇石微书作品外,一年作为馈赠、出卖之物只书写八把扇子、八把壶。要么不写,要么用尽心力去写,力戒自己在越来越多的市场需求中,流俗于渐显浮躁的社会。 我终于见到了创作中的关柏春,那是一个万籁俱静的夜晚,在他的工作室里,在他万千心爱美石的围合中,柏春坐在自己的工作台前,在柔和灯光的照射下,细细地打量着一块产自广西的“国画石”,这是形成于2亿5千万年前广西海底生成的一块美石,打磨抛光后的图案恰似一幅中国传统的水墨丹青画,柏春要在上面手书一首唐诗。他先是款款研磨着手中那块产于清朝的纯胡麻油烟古董老墨,用狼毫小楷反复试探着墨汁的效果,端详、揣摩了许久,方才慢慢的“悬笔”在石上,一发而不可收…… 中国书法讲究“悬腕”、“悬肘”,柏春的“悬笔”似乎是一种物我两知的书写境界,只见他执笔的手随着石面的高低起伏而起伏,方寸之间,有一种气贯长虹的气韵在石头上延展铺陈。屋子里一片寂静,甚至能听见自己的脉搏之声,我默默地想,这也许就是一种缘,一种天人合一的缘分,他的作品就如同他的人,空灵俊秀、浩淼无垠,细听处,似乎背着一口袋石头向你走来的那个执着艺术家有力的脚步,声声不息,步步坚实。 近些年,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升,柏春的奇石微书作品蜚声海内外,“关柏春热”下,许多拥趸、粉丝和收藏者纷至沓来。但他却逆市场而动,用十倍以上的价格纷纷回收自己曾经的作品。他说,对方尚若逐利,十倍以上也就够了,不如将他收回来赠与识家。眼下,浮躁的社会形态下难能做一个心静如水的人,柏春做到了。常说:“山高人为峰”,也就是说,再高的山,也高不过登顶者,无论高矮,无论先后,登峰就是伟人,伟哉——屹立于中国奇石微书之颠的关柏春。 (作者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奇石专业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
关柏春,男,锡伯族,1959年4月生,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现为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深圳市书画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将军书画艺术院书画艺术家。
我的案头摆放着一册《柏春小传》,古朴的文体,简洁厚重的文字,活画出一个倔强艺术家孜孜以求的脚步,与柏春十几年的交往不禁历历在目----
|